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重修家谱补文革断层 民众为寻根不惜工本

  俗语有云:“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若以此标准衡量,那当今中国是盛世无疑了。修族谱在中国有千年历史传统,得历代王朝承认,文革中被拦腰斩断,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收入的增加,修族谱的风气逐渐复苏:专业修谱师逐渐变得炙手可热,修谱公司、修谱软件等新经济形式也正在兴起。
  新华社引述安徽合肥一修谱公司负责人陈发周说: “我们提供的是修家谱‘一条龙’服务……从资料搜集、修订、排版、印刷、出书成册,到最终举办发谱庆典大会,全部为客户安排好。”他2010年前给自家修族谱,继而受启发成立公司,重金聘请老学者辨认古文字,手绘家谱,甚至操办祭典。他开了一家印刷厂,专门用泾县的宣纸印制家谱,制成的家谱全部用樟木盒包装。近年来,公司业绩迅速增长,应接不暇。
修谱一条龙搜集修订排版印刷
  报道指,此类修谱公司在全国遍地开花,一般一套家谱从搜集资料到完成制作需时1 到2 年,费用主要参照家族人数与代际,如五代内每人100 元,小家族的价格多为一至两万,大家族则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而江苏南京知名修谱师王耿甚至表示,他月入过万,有时甚至日入过万,不少客户出手大方,还有全球华人慕名而来。同时兴起的还有“盛世家谱”这类网络应用程式,使用者下载后输入人名资料,就可编排出电子家谱,还能选择横行体、垂珠体、宝塔式、牒记式等传统世系表格式,无需装订印刷。
客户出手大方师傅可日入过万
  在市场化前,家谱文化经历不少变迁,其发展与历代王朝政治不无关系。宋朝之前,家谱主要用作官吏铨选和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只能“官修”,是帝王将相的专利,普通人修家谱属于犯上;宋代后言论开放,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修家谱目的渐变为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家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惯例,多由自家长者亲修,谱中有世系表,正文记有每个人字号、时代、职官、享年、姻配等基本情况,还有邀请学者或政要撰写的谱序;修完族谱后多举行家族祭奠。族谱还有秘不示人的规矩,旧家谱除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处外,其余全部销毁。宋后历代都对民间修谱表示肯定,明太祖、宋宁宗、清顺治等帝皇都发过谱昭,因此即使是战乱、迁徙,不少家族仍能将家谱延续,直到文革。
  《南京晨报》引述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说,目前抢修家谱热的兴起,原因之一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很多家族的修谱工作被搁置,有的空了五六代人,因此如今趁老人健在,还可往前追溯两三代。其所说的特殊时期,指的是文革时修谱被当作封建迷信遭打压禁止,民间不少族谱被烧毁。而这种想法并未随着文革结束而消失:新华社2000 年5 月的一篇报道中,将“修祠堂续族谱、联宗祭祖”与“求神拜佛、看相睇风水、建祖坟”并称为迷信活动,指其在农村和城镇仍活跃。
文革指修谱“迷信”大量烧毁
  上述这种态度正在逐渐改变。本月初同样发自新华社的一篇文章,摘取专家意见称族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研究均有独特功能。面对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盘生意,新华社引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表示,修谱经济既能传承文化,也开发了新型文化产业,很值得提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