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一花分两叶,均为宝树源流

     谢姓之祖先始于炎帝地六十三世申伯,早期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时期,有些谢姓迁徒到山东、湖北和湖南。战国时,谢姓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唐末谢氏开始进入福建,到宋元至明开始陆续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谢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在太和镇,谢家庄、石湖村、夏良村等村主要以谢姓为主,奇怪的是,虽然同为谢姓,但是因为移民迁移路线不同,谢家庄是从广东梅县迁移而来,讲客家话,而夏良村与石湖村的谢姓则是从江高镇分枝而来,讲广州话。正是同为谢姓同一脉,一花分二叶。
谢姓:一花分两叶,均为宝树源流
      谢姓粤语支系:从江高镇大田村到太和镇夏良村、石湖村
   溯源追祖,提到太和镇夏良村与石湖村的谢姓,不得不提到江高大田村的谢姓,这两村谢姓均来自江高大田村。江高地区是宋代移民南迁进入广州的集散地,大田是谢姓进入广州地区的第一站,后来人丁兴旺,遂分枝到各地。根据大田村族谱的记载,谢家先祖是宋朝开熙年间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而来,距今已经800多年了。不过,谢姓来到大田村的时候,当时此地已经有王姓居住,800年来,王姓逐渐外迁,现在大田村已经很少姓王。因此,大田村开村于何时,现在很难找到确切答案,但是开村时间不少于1000年。
        大田村是谢姓到广州的第一站,之后清远、东莞、南海、石马、从化等地的谢姓都是从大田分枝出去的,据说现在岭南地区有40多条谢姓的村都来自大田。大田与从大田分出去的各地谢姓宗亲一直保留着亲密的宗亲关系,时常有来往。从大田村分枝出去的后代每年都要回到大田村祭祖。
        据记载,大田谢氏始祖六郎,自宋代从南雄珠玑巷南迁于大田立村,明朝万历年间大田村始建谢氏大宗祠纪念,其间子孙繁衍,开枝散叶,有到海外谋生者,不胜其数。始祖六郎之坟墓在巴江河畔。每年九月初五拜祭日,从化、花都、南海、佛岗、芳村及广州白云区各村谢氏后裔,皆来认祖朝拜。而六郎父辈芳圃公墓地在从化牛心岭,坟墓完好,这也是南粤大地谢氏溯流追源,寻根问祖的极好佐证。
        谢氏祖先来到白云区江高镇大田村开村之后,又对外开枝散叶到各地,其中,大田谢姓一支从花都来到现在的太和镇夏良村,历经六百多年的繁衍,于今夏良村谢姓人口有三千八百多人。
        夏良村开村始祖为谢礼叟,一直未有建宗祠,一直传到了第六代谢必昌的时候,谢姓族人开始兴旺,钱财也开始富足,因此族人便寻思建宗祠以固基业。当时谢必昌有三兄弟,谢必昌是老大,老二谢可达迁居沙亭岗村,老三是谢思继,在三兄弟之中,尤其是谢必昌一脉最旺,现在夏良村的村民大多出自这一支,因此便寻思要为谢必昌建祠,但是由于开村始祖谢礼叟还一直未有祠堂,因此两家祠堂便差不多同时兴建。由于谢礼叟为开村始祖,因此举族合力,兴建夏良村谢氏大宗祠。是以谢氏大宗祠规模、规格都相对比必昌董公祠要高,但是仔细比较,则会发现必昌谢公词整座建筑的用料都非常高档,青砖、麻石、柚木历经一百多年沧桑之后,依然坚固耐用。夏良村原本有叶、何、江、孔、谢等姓氏,其中最早来开村的是叶姓,尔后其他姓氏陆续来到,彼此相安,各自设立宗祠,开基创业。不过,在繁衍发展过程之中,何姓人口越来越少,当地族人认为这是因为江姓的到来,因为何的谐音为河,人们认为,江大过河,有江无河,河流再大也要流入江中,因此何姓决定要搬迁,搬迁之前拆了何姓祠堂,将祠堂里的建材变卖,其中两根明代的红米石柱就被谢姓购买,用来建设必昌谢公祠。据介绍,何姓后来搬迁到附近不远永平地区一个叫做官厅窿的地方。
      而石湖村谢姓,同样也是从大田村迁移出来之后,先是迁移到了嘉禾街的黄边村,而后定居在石湖村,石湖村的开村始祖是谢还清,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该村有谢姓人口两千来人。
 谢姓客家话支系:从广东梅县到太和镇谢家庄
        岭南移民,大多溯源与南雄珠玑巷,而与珠江三角洲其他族姓的迁移有所不同,太和镇谢家庄谢氏的移民不是来自南雄珠玑巷,而是从福建省入广东梅县再到广州市太和镇谢家庄。
        根据太和镇族谱的记载,该村谢氏入粤先祖是在明朝初年从福建省连城田心迁入广东省梅县白渡苏姑井开基,康熙44年(1705),这一脉的谢姓十三世祖谢德锡在乡试时候,经过禺北,发现太和一带风光秀美,遂动迁徙之意,而后他将长子留在梅县守业,亲自携带其余五个儿子前来太和创业开基。
        太和镇谢家庄村民、《太和镇志》主编谢汉清老先生向笔者介绍说,谢氏最初来到现在当时的慕德里司赤迳堡军田一带落脚,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乾隆十五年(1750),谢氏先祖与族人谢成锦、谢日拱三人合资在太和买下了当时苏尚锦、苏尚贵的两件祠堂以及部分土地作为谢氏的祖祠用地,第二年,三人再次联合谢海仁、谢海和、谢海孚、谢海若等人合资买下了祖祠至大山塘及南边坑南北一带田地。有了土地,谢氏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开始修建祠堂。
真是无巧不成书,谢家庄谢姓族人在修建祠堂的时候,施工人员在地下挖到了一块刻有‘谢家庄’的碑刻,原来谢家庄的苏姓来此定居之前,曾经有谢姓在此定居并形成村庄。因为这块碑,谢氏族人决定将当地叫做谢家庄,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村里除了谢姓之外,还居住有苏、李、廖等姓。
 谢家宝树与东山再起
        但凡谢氏大宗祠,门口挂着一幅木刻对联写着:芳腾宝树,秀衍东山。这幅对联记载了谢氏祖先的源流,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深远的望族,这幅对联深蕴了谢姓发展过程中两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东晋时期,谢氏一族鼎盛,人才辈出,很多在朝中为官。封建社会五更时期百官都要提着灯笼上早朝,早朝的官员到了宫殿门口就将灯笼挂在台阶边的一棵树上。有一天,皇帝早朝时候望见一棵大树挂满了“谢”字的灯笼,满树璀璨,便赞约:“真宝树也!”宝树象征人才辈出,后来谢氏就以宝树堂为堂号,记载了这件光耀门楣的事迹。
        关于谢家宝树,在《世说新语》之中,则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谢安问谢玄等子侄,为什么子女对于自己的事情并没什么影响,但大家却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出息呢?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意思是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后人也将“宝树”比喻为有出息的人才,历史上,谢家人才辈出,为东晋王朝的稳定贡献了力量。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有“非谢家之宝树”自谦之句。
        东山则是谢家先祖谢安的隐居之地,谢安青年时期曾经隐居在浙江会稽东山,拒绝朝廷录用,流连山水间。历史上,王羲之在东山作《兰亭序》时候,谢安也在现场。一直到了40岁的时候,谢安才应朝廷之召,出来做吏部尚书等官职,他执掌朝政多年,一直做到“都督十五州军事”,人们称呼他这是“东山再起”。据记载,公元383年,谢安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20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