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人热衷“寻谱问根” 修谱渐已成风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家谱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材料之一,与正史、地方志一起构成古代史学传统的三大支柱。在上周日开幕的“寻谱问根”天一阁家谱文化展中,展示了不少宁波地区的新旧宗谱,其中展示新编印的宗谱中以慈溪籍最多。除此之外,慈溪还有很多新修和正在编修的家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编修家谱的大军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年来人们对家族文化的关注。新修家谱如何下手?内容上和旧家谱有何区别?又有怎样的价值?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市地方志办公室做了一番探寻。
慈溪新编印的家谱有不少
这次展览展出的新编印宗谱中,慈溪籍的宗谱最多,分别为《师桥沈氏宗谱》(重印民国二年版)、《浙江慈溪戚氏垂裕堂宗谱》(2011年)、《浙江慈溪埋马罗氏胜山支谱》(2012年)、《浙江慈溪崇寿宫东罗支谱》(2013年)、《孙境宗谱》(2013年),都是线装本宗谱。
“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民间陆续开始新修家谱, 2010年以后编修的更多。”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这次天一阁展出的以外,新修的线装家谱还有《姚江梅川罗氏宗谱》,现代普通装的宗谱则有《天元镇省塘头许氏宗谱》、《宗汉街道新界村许氏族谱》等10多种。“正在编修家谱的家族也有很多,有观海卫镇师桥沈氏,桥头镇的东塘陈氏,匡堰镇的上林岑氏、上林丁氏,横河镇的马堰徐氏、竹山胡氏,宗汉街道的施山施氏、南墩陆氏,周巷镇的天元许氏等等。”
修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情
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新编修的家谱在收集的文献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修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情,这些年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也有很多家族为新修家谱而广泛征集族人信息的启事,可见家族对于编修家谱的重视。”
新家谱在编修时,大多数都会成立一个编纂委员会,主要是本族年纪较大、地位较高,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例如观海卫镇师桥沈氏编修家谱,去年4月开始,师桥沈氏族人大规模续修家谱,组建了师桥沈氏续谱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有45岁,从宗族的长者到热衷修谱的族人,都投入了修家谱的行列。修谱人员还要带着设计好的登记表亲自到各地去采访、登记,一些大的家族除了周边县(市、区)以外,往往还要到舟山、绍兴、杭州、嘉兴去调查,有的甚至要到上海、江西、安徽等外省市。“以前的老家谱印刷量比较少,家族小的大多是手抄本,目前见到的印刷量最小的慈溪本地旧谱是民国顺德堂活字本《上林周氏宗谱》,仅印了三部,以天、地、人编号,每部仅两册。家族比较大的一般也就10-20部,而新修印的家谱至少有100部。”像2003年修印的《孙境宗谱》,孙氏家族属于名门望族,家族较大,一套就有34卷,印刷的数量更是庞大。
新修印家谱更重视姓氏文化的含义
“新修家谱时,老谱的内容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变的。”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家谱在续修或重修时,原来旧的家谱是重要依据,除非有更确切的依据和材料证明老谱中的错误,否则老谱内容都不变动。
记者了解到,一部内容比较全面的老谱大多包括序、凡例、族规、世系图、祖先像赞、墓图、村居、祠堂图、传、赞、诗文跋等内容,而新谱大多也收录了这些内容。除了尊重老谱的内容,家谱新修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上,家谱都注重于记录男性世系,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性的名字在家谱中很难见到,只写有几个女儿,附在父亲的行传后面。如果女婿是有名望的人,则会写上第几个女儿嫁给某地某人等字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在新修的家谱中,女儿的名字直接写进家谱已是司空见惯的事。“除此以外,以前的家谱嫡系的子孙由红线标注,养子则用蓝线,这在新编印的家谱中也很难看到。现代编印家谱更注重姓氏的文化含义,而不是血脉关系。”
新修家谱不仅仅是寻根
近几年,我市已经修编完成和正在修编的家谱就有几十本,那为什么现在的人热衷修家谱呢?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我是谁,从哪里来”,很多人有了追溯家族历史的文化需求,修家谱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寻根问祖,家谱是重要的线索。姚江梅川罗氏人丁新旺,目前在我市已有两万余人,线装家谱《姚江梅川罗氏宗谱》的新修让散居在瑞典、挪威、香港等地的梅川罗氏后人纷纷前来寻根问源,可见现代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家谱历来的作用就是促进家庭和睦和家庭之间的联系,老家谱重新修编,古为今用,不仅能够凝聚同宗族人的心,也能促进社会和谐。”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这也是承载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慈溪的移民文化可以从中看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