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历史智慧 浙江东阳以“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2014年春节,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起了公众关注。有“富二代”答家风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小孩说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更有网友给出“神回复”:我家风很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风是我们行为举止的“规矩”与“方圆”。只是面对镜头脚步匆匆地回答“家风是什么?”的时候,人们大都“所答非所问”。时代风卷残云,“家”的形式不停在变,这股“风”却越变越弱,仿佛一地被吹散的碎片。
在这个快速发展和民众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激烈冲击,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布给公众标定了方向,凝聚历史智慧的家风亦被重唤。
“现在重提‘家风’,是一种文化的回归。”2014年3月开始,浙江省东阳市开展了一系列“好家风”建设活动,不断挖掘、传播、践行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精华,并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东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此举是对传统文化来一次拾遗,望通过“好家风”带动民风社风。
学家训:民众热议“家风去哪儿了”
说起家风,很多人直觉“既陌生又熟悉”,隐约知道,开口又说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家风?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长金教授介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形成源于三方面:家庭的生产方式、成员处事方式、以及伦理道德风格。三者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系生产方式。
“比如重文家族,就是书香世家;以经商为主的家族,会精于计算;若是当官做干部的,那么这个家族给人感觉会很有号召力。这些就是一个家庭整体的外观风貌,即家风。古代家风最基本的道德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王长金告诉记者,“家风”这个词,还要从南北朝时期说起。“当时官员选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要求一是看家风门风,二看本人表现。”彼时起,家风成为衡量家族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要有好家风,还得靠家训教育。
原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王九成对家训颇有研究。他说,古代的家族可看做基层的社会单元。“魏晋南北朝、汉代,东汉时期,国家只管理到乡,再往下没有现代的这种行政村。因此家族是半自治的,要将同一姓氏血缘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就必须有一些约束的手段,即家训家规。“比如子女不孝顺父母需罚跪祠堂等等。”
“以前,家训不仅发挥着规范家族中人的作用,而且稳定了社会秩序。”王九成透露,正因为家训在精神传承上拥有强大渗透力,古时至今,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光是形成文字并且公开出版的家训类书籍,就不下百余种。“看《曾国藩家书》,曾家到今天八代不衰,就与传承家风不无关系。”
同时,王长金说,时代在变迁,但家训家风中流传下来的精髓,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着许多的“不谋而合”。“比如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就在传统家训里体现得非常充分。”
一个词、一句话,亦或一封家书,言简意赅地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人生该如何;提醒你,怎样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家训的力量。然而,如今央视抛出的“家风”问题,却问懵了大多数的人,各种千奇百怪、让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见证了现代人在“家风”传承上的断代。家风之问更显家风之困。如同时间去哪儿了一样,人们不禁追问:好家风去哪儿了?
重家教:从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智慧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段家训,“让我们时刻不忘劳动的辛苦,切勿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高三学生陈王宾虽年纪不大,但说出的道理挺到位——他说,“若是能够沿袭这传统,继承这家风,势必会有所不同于普通家族。”
陈王宾的想法只是东阳开展“家训家规征文”活动的缩影,他的这段感悟更是在参观完中国木雕博物馆家训馆后所得。
在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内,有一处景观获点赞率最高,即位于生活馆内的家训雕版,上刻古人的“家规、家训”,种种喻世明言,在经历时光打磨后,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别有滋味上心头。
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荣军说,当初从国内各地搜集木雕作品入馆,一来展现传统木雕雕刻的精湛工艺,二来是增强博物馆的教育引导功能。目前,馆内共收藏展出了164块刻有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不仅做工精致,而且家训内涵深刻,涉及忠、孝、义、礼、德、勤、政等方面。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自去年3月始,东阳市开展了一系列“好家风”建设活动,举行“家训家规征文”和开出中国木雕博物馆家训馆都是该活动的子项目。
时易世移,家风这个似已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词语和话题,如今又为何被重提?
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楼守威在道明原因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一句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首先要取决于家庭的稳定,家庭稳定则取决于家风要纯正。“社会最核心的细胞就是家庭,所以重提家风问题,是把社会治理归结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去。”
不单是楼守威,不少专家也提出应从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智慧。
“我们国家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年、两百年走的路途,期间,我们的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受到了冲击。”王长金教授感慨,人们在奋力往前奔跑的过程中,将传统优秀的文化丢掉了,又没建立起新的道德标准,因此造成了当下信仰的缺失,不良家风乘隙而入。比如眼下“世风日下”的喟叹,很多人沉溺于物质享乐,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断忙碌等等。“没有好的家风,人就容易‘任性’。”
在他看来,这也是当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文化是一条河,我们从过去游向未来,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在东阳二中退休教师吴立梅看来,重提家风,既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也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这就和近几年‘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一样,都是反观传统文化优秀的东西,从历史深处汲取启示和力量。”
熏陶和浸染是家风传承的最主要方式。因此,一年多来,东阳市通过各种途径,共收集了该市各村的186条历代祖辈家训、311个老故事,以贴近百姓,带温度接地气的话题,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将好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
变民风:“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居浙中,素有“婺之望县”之称的东阳,人才荟萃,文风尤盛。在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条件下,东阳人到处求发展空间,因此形成了象征了勤耕、苦读的“霉干菜”精神。这和生长于此的人们所遵循的家训分不开。
在这里,“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木匾或石刻高悬老宅门楣,随处可见。吴立梅告诉记者,东阳各地的家训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人生理想、生活习惯、做人操守等方方面面。“我翻阅了东阳几十种家谱,出现频率最高的第一条就是尊双亲;第二条是发愤图强,要么读书,要么学手艺;第三条则是修身养性。”比如,东阳的厉氏家族重文,家谱中就规定每日要读家族家训,“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
翻过历史的一页,当时针拨回今天,当下我们要树立的家训家风又是什么样的呢?该如何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王长金说,要体现一个地区好的民风或者社风,家风是基础。在他看来,当下家风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标准,即每个人都做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好人。
走进东阳市城东街道单良村,文化礼堂内家规家训馆门口上书八个大字:善行天下,和谐单良。馆内,两边各有一列书写着家训的的齐整木板悬挂。
“男若勤耕读,饥不悲谷栗;女若勤织坊,寒不虑衣服”,村支书单章新指着一块颜色较深的木板说,这些是从村里各家各户搜集来的老家训。另一边颜色较浅的木板,则写着新家训,“像这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知足常乐淡泊人生,就是我们新的村规民约。”
在挖掘传统优秀家训的同时,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便是东阳市“立新风”的题中应有之意。
楼守威介绍,过去,单良村村民之间会因为杂物堆放、建造屋脊时过于突出遮住邻居采光等问题,时不时发生邻里纠纷。“自从家规张贴以来,村民们的纠纷少了,大家也相互谦让了。”
进村入户采访,记者感受到的,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个个热心的举动、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此外,单良村还有一条家训长廊,是村民茶余饭后的最佳聚集点。“长廊上印着的故事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和社会的公德,都是至理名言,我们要好好学习。”村民洪友贵说道。
写家训、讲家风故事、读优秀家训,一次次的走访和收集,东阳也随之掀起访家风、理家训、立家训的热潮。截止目前,该市共15220户家庭参与立家规活动,写下各户家规15220条。有了村规家规,并付诸实践,久而久之便形成群众的道德信仰、自觉意识和追求。
“家风好比是一棵树,它会越长越大,子子孙孙都在其荫庇之下。”楼守威告诉记者,以家训为抓手举办的“好家风”活动,让东阳的最美现象从一个个盆景变成了风景。近年来,东阳有两位市民分获“中国好人”、“感动中国人物”称号,有5人获“浙江好人”称号,各行各业涌现出最美人物近千名。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为东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东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0.9%。
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没有任何修饰。简简单单的对白,却直言做人最朴素的道理。重唤“家风”,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也是对现实风气的反思。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好家风”蔚然成风,“好国风”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来源:中新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风是我们行为举止的“规矩”与“方圆”。只是面对镜头脚步匆匆地回答“家风是什么?”的时候,人们大都“所答非所问”。时代风卷残云,“家”的形式不停在变,这股“风”却越变越弱,仿佛一地被吹散的碎片。
在这个快速发展和民众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激烈冲击,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布给公众标定了方向,凝聚历史智慧的家风亦被重唤。
“现在重提‘家风’,是一种文化的回归。”2014年3月开始,浙江省东阳市开展了一系列“好家风”建设活动,不断挖掘、传播、践行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精华,并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东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此举是对传统文化来一次拾遗,望通过“好家风”带动民风社风。
学家训:民众热议“家风去哪儿了”
说起家风,很多人直觉“既陌生又熟悉”,隐约知道,开口又说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家风?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长金教授介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形成源于三方面:家庭的生产方式、成员处事方式、以及伦理道德风格。三者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系生产方式。
“比如重文家族,就是书香世家;以经商为主的家族,会精于计算;若是当官做干部的,那么这个家族给人感觉会很有号召力。这些就是一个家庭整体的外观风貌,即家风。古代家风最基本的道德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王长金告诉记者,“家风”这个词,还要从南北朝时期说起。“当时官员选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要求一是看家风门风,二看本人表现。”彼时起,家风成为衡量家族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要有好家风,还得靠家训教育。
原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王九成对家训颇有研究。他说,古代的家族可看做基层的社会单元。“魏晋南北朝、汉代,东汉时期,国家只管理到乡,再往下没有现代的这种行政村。因此家族是半自治的,要将同一姓氏血缘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就必须有一些约束的手段,即家训家规。“比如子女不孝顺父母需罚跪祠堂等等。”
“以前,家训不仅发挥着规范家族中人的作用,而且稳定了社会秩序。”王九成透露,正因为家训在精神传承上拥有强大渗透力,古时至今,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光是形成文字并且公开出版的家训类书籍,就不下百余种。“看《曾国藩家书》,曾家到今天八代不衰,就与传承家风不无关系。”
同时,王长金说,时代在变迁,但家训家风中流传下来的精髓,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着许多的“不谋而合”。“比如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就在传统家训里体现得非常充分。”
一个词、一句话,亦或一封家书,言简意赅地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人生该如何;提醒你,怎样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家训的力量。然而,如今央视抛出的“家风”问题,却问懵了大多数的人,各种千奇百怪、让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见证了现代人在“家风”传承上的断代。家风之问更显家风之困。如同时间去哪儿了一样,人们不禁追问:好家风去哪儿了?
重家教:从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智慧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段家训,“让我们时刻不忘劳动的辛苦,切勿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高三学生陈王宾虽年纪不大,但说出的道理挺到位——他说,“若是能够沿袭这传统,继承这家风,势必会有所不同于普通家族。”
陈王宾的想法只是东阳开展“家训家规征文”活动的缩影,他的这段感悟更是在参观完中国木雕博物馆家训馆后所得。
在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内,有一处景观获点赞率最高,即位于生活馆内的家训雕版,上刻古人的“家规、家训”,种种喻世明言,在经历时光打磨后,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别有滋味上心头。
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荣军说,当初从国内各地搜集木雕作品入馆,一来展现传统木雕雕刻的精湛工艺,二来是增强博物馆的教育引导功能。目前,馆内共收藏展出了164块刻有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不仅做工精致,而且家训内涵深刻,涉及忠、孝、义、礼、德、勤、政等方面。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自去年3月始,东阳市开展了一系列“好家风”建设活动,举行“家训家规征文”和开出中国木雕博物馆家训馆都是该活动的子项目。
时易世移,家风这个似已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词语和话题,如今又为何被重提?
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楼守威在道明原因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一句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首先要取决于家庭的稳定,家庭稳定则取决于家风要纯正。“社会最核心的细胞就是家庭,所以重提家风问题,是把社会治理归结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去。”
不单是楼守威,不少专家也提出应从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汲取智慧。
“我们国家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年、两百年走的路途,期间,我们的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受到了冲击。”王长金教授感慨,人们在奋力往前奔跑的过程中,将传统优秀的文化丢掉了,又没建立起新的道德标准,因此造成了当下信仰的缺失,不良家风乘隙而入。比如眼下“世风日下”的喟叹,很多人沉溺于物质享乐,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断忙碌等等。“没有好的家风,人就容易‘任性’。”
在他看来,这也是当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
“文化是一条河,我们从过去游向未来,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在东阳二中退休教师吴立梅看来,重提家风,既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也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这就和近几年‘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一样,都是反观传统文化优秀的东西,从历史深处汲取启示和力量。”
熏陶和浸染是家风传承的最主要方式。因此,一年多来,东阳市通过各种途径,共收集了该市各村的186条历代祖辈家训、311个老故事,以贴近百姓,带温度接地气的话题,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将好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
变民风:“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居浙中,素有“婺之望县”之称的东阳,人才荟萃,文风尤盛。在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条件下,东阳人到处求发展空间,因此形成了象征了勤耕、苦读的“霉干菜”精神。这和生长于此的人们所遵循的家训分不开。
在这里,“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木匾或石刻高悬老宅门楣,随处可见。吴立梅告诉记者,东阳各地的家训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人生理想、生活习惯、做人操守等方方面面。“我翻阅了东阳几十种家谱,出现频率最高的第一条就是尊双亲;第二条是发愤图强,要么读书,要么学手艺;第三条则是修身养性。”比如,东阳的厉氏家族重文,家谱中就规定每日要读家族家训,“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
翻过历史的一页,当时针拨回今天,当下我们要树立的家训家风又是什么样的呢?该如何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王长金说,要体现一个地区好的民风或者社风,家风是基础。在他看来,当下家风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标准,即每个人都做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好人。
走进东阳市城东街道单良村,文化礼堂内家规家训馆门口上书八个大字:善行天下,和谐单良。馆内,两边各有一列书写着家训的的齐整木板悬挂。
“男若勤耕读,饥不悲谷栗;女若勤织坊,寒不虑衣服”,村支书单章新指着一块颜色较深的木板说,这些是从村里各家各户搜集来的老家训。另一边颜色较浅的木板,则写着新家训,“像这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知足常乐淡泊人生,就是我们新的村规民约。”
在挖掘传统优秀家训的同时,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便是东阳市“立新风”的题中应有之意。
楼守威介绍,过去,单良村村民之间会因为杂物堆放、建造屋脊时过于突出遮住邻居采光等问题,时不时发生邻里纠纷。“自从家规张贴以来,村民们的纠纷少了,大家也相互谦让了。”
进村入户采访,记者感受到的,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个个热心的举动、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此外,单良村还有一条家训长廊,是村民茶余饭后的最佳聚集点。“长廊上印着的故事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和社会的公德,都是至理名言,我们要好好学习。”村民洪友贵说道。
写家训、讲家风故事、读优秀家训,一次次的走访和收集,东阳也随之掀起访家风、理家训、立家训的热潮。截止目前,该市共15220户家庭参与立家规活动,写下各户家规15220条。有了村规家规,并付诸实践,久而久之便形成群众的道德信仰、自觉意识和追求。
“家风好比是一棵树,它会越长越大,子子孙孙都在其荫庇之下。”楼守威告诉记者,以家训为抓手举办的“好家风”活动,让东阳的最美现象从一个个盆景变成了风景。近年来,东阳有两位市民分获“中国好人”、“感动中国人物”称号,有5人获“浙江好人”称号,各行各业涌现出最美人物近千名。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为东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东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0.9%。
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没有任何修饰。简简单单的对白,却直言做人最朴素的道理。重唤“家风”,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也是对现实风气的反思。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好家风”蔚然成风,“好国风”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来源:中新网
相关新闻
- 上海图书馆珍稀家谱出版,血脉里看千百年家国记忆 2016-03-11
- 71岁老人捧出家谱佐证:董永是马鞍山董山里村人 2015-11-25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2015-11-18
- 重建历史智慧 浙江东阳以“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2015-10-26
- 福建上杭入台办客家族谱展 再掀寻根问祖热 2015-10-24
- 武进将建"中国家谱博物馆" 预计2017年建成开放 2015-10-20
- 200多年族谱不知该咋保护 后人寻专业人士帮助 2015-10-14
- “客家祖地”闽西组团赴台办客家族谱展 2015-10-12
- 宋磊教授首次发现“南陈北崔”之崔子忠族谱 2015-09-30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