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传承孝道的“供家谱修家谱”也是好年俗

  

  在我国的年俗中,无论南方北方都有祭祖民俗。在东北,我们把祭祖叫“请老祖宗”、“供老祖宗”、“供家谱”,也有叫“供老影”的。在我老家那个屯子里,有三个姓氏家族过大年时都“供老影”,从我小时候至今仍然延续着。
  什么是“老影”?就是供奉先祖的画像。先祖画像形象是:一男一女,并肩端坐,身着长袍,古装打扮,慈眉善目,双手分别放在两膝上。家族的“老影”除了先祖画像外,下面还分世列出已故先辈的名字,实质上就等于把“家谱”中的已故世代族人,以影布形式重现出来,在过大年时供奉。
  供奉的一些讲究这里省略,我想说说我个人的感受。我们家族的“老影”在祠堂供奉,文革期间“破四旧”把祠堂毁了,改在族人最长辈家里供奉。每年年三十晚上,父亲领着我和弟弟要去给“老影”上香、跪拜、叩头,这个过程叫“上影”。我有了孩子后,就三代同去“上影”。
  在我小时候,“上影”回来后,父亲给我们讲孝道的故事。讲解《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还讲古时候,一个男孩儿的母亲病得很重,想吃鱼,男孩卧冰求鲤,感动神灵,从冰面上跳出一条大鲤鱼,母亲吃了鱼,病好了……当时半信半疑有“神灵”,但父亲说的“供老影,不是迷信,是孝道”我记住了。他还跟我们讲,老人在世的时候,要孝敬;老人百年以后,年节要上坟添土,这是血脉传承。
  我现在也认为,“供老影”的习俗,不是迷信,是孝道。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对先人表达崇敬之情、感恩之意,也是对孝道文化遗产的继承。既给家族过春节带来了神秘色彩,也使中华民族的年俗长盛不衰。
  由“供老影”,我联想起修家谱。在文革时候,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我们的家谱就在文革时期被烧毁,但没有完全烧掉,族人有保留下来的。去年过年还进行了一次大修谱,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聚居地的家谱与山东老家的家谱合为一体,成为较为完整的族谱。对后人来说,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有着文物、资料、寻根等方面的价值,也有着教化的功能。某种程度,家谱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
  在族谱中,载有“尊谱、宜家、家教、读书、力耕、勤俭、为善、诚信、廉静、羞恶、谦让、孝悌、亲睦等内容”的“家训”,成为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伦理的遵循。此次重修还保留并完善了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族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和先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实际上体现的是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辩证统一,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
  此次修谱,还贯穿了“从国家到董家”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从满清入关修建柳条边到老毛子、日本鬼子乱世五十年,从土改运动到文化大革命风云变幻三十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巨龙腾飞三十年,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环境,包括诸如“东北沦陷日本人实行奴化教育”、“抗日运动”、“跨纲要、过黄河、奔长江、放卫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办全民大食堂”、恢复高考制度“教育兴家”、土地联产承包制“在希望的田野上”、关注民生的“新型合作医疗”等历史史实,用大量的篇幅进行了概要式描述和故事性记载,把国家的发展与家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人手捧家谱缅怀家族发展经历时,也会对各个时期国家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
  我感到,家谱,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的“小史记”,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成长、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发展历史的浓缩,客观上能够起到唤起人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的深深隽永和挚爱。同时,家谱中的家风家训,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崇德明理的,向善向上的,讲求礼义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根本。由是观之,春节家族“供家谱”和修家谱这个习俗,应该作为年俗传承下去,当然,应当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理念去其糟粕,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