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洛社华圻村丁氏修谱为好人树碑立传

洛社华圻村丁氏修谱为好人树碑立传
  

  “这次丁氏续修宗谱,不仅要记录丁氏宗亲的延续历史,更要为家乡发展献爱心的丁氏族人树碑立传,倡导善心义举,激励后人。”丁氏后裔丁伟安对记者说。今天,在无锡市洛社镇华圻村,600多名丁氏宗亲在华圻小学旧址陈列馆门前领到了续修的《丁氏宗谱》(敦伦堂)。
  据了解,《丁氏宗谱》自2011年开始续修,历时3年,记载了自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华圻村丁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繁衍生息,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历史演变,也收集记载了诸多近、当代丁氏宗亲的轶事,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据。《丁氏宗谱》(敦伦堂)上次续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光如水,距今已过去103年。
  按照民间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规矩,早已过了修谱的时限。2011年12月,丁午寿、丁伟安等人在无锡灵山梵宫发起倡议,组织宗亲共商续修《丁氏宗谱》事宜。续修宗谱必须要有旧谱,不然就无从下手,经过寻找,发现村民丁敏山家里收藏了一套清光绪年间的《丁氏宗谱》,为续修新谱提供了依据。
  丁氏宗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据《丁氏宗谱》(敦伦堂)记载,丁姓始祖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山东兖州,宋代庆元年间,第87世德溢公任安徽滁州太守,后迁至无锡梁溪南塘。明洪武年间(公元1373年),其弟道洪公迁至洛社镇,成为华圻村丁氏始祖,距今已达641年,在江南这块沃土上繁衍发展,如今已有29世。
  “修谱不仅可以寻根问祖,还可以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香港前自由党副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丁氏后裔丁午寿先生表示,现在国泰民安,大家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日趋强烈,以传承民俗文化的宗谱续修就成为一种新追求。“我现在73岁了,虽说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但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无锡。”
  早年随父亲丁熊照移居香港,但对于无锡这片土地,丁午寿有着深厚的情感。记者了解到,华圻小学的前身是私立华圻小学,由香港知名实业家丁熊照1947年独资创办。2001年丁熊照之子丁鹤寿、丁午寿捐资400万元,洛社镇人民政府投入400万元,易地重建了现在的华圻小学。丁熊照家族不仅大力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还捐款为华圻村的父老乡亲修桥铺路。如今,华圻小学旧址已成为惠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丁氏后裔丁柯中也表示,此次《丁氏宗谱》续修,按照承前启后的原则,结合现代理念,与时俱进,新谱在旧谱的基层上加以改进、拓展、延伸。凡旧谱中的文献资料悉数收录,不做任何删节,仍保持繁体汉字和句子之间不加标点符号的旧谱体例;续修的新谱文字资料则按照简体汉字规则,句子之间加标点符号。
  “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学的范畴。”无锡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顾德新评价,《丁氏宗谱》不仅翔实记载华圻村丁氏家族的繁衍,也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和好人好事,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据了解,续修宗谱在洛社镇已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目前已有62套宗谱续修告竣。当日,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孙志亮、惠山区政协主席顾智杰等相关领导参加了颁谱仪式。

                                                                                                                                     来源:光明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