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家传清代"汤氏宗谱" 记明代开国功臣汤和故事
南起中华门镇淮桥,北到长乐路,有一段窄窄的河面,这条河名叫信府河。与进香河、清溪等南京市区颇有名气的河比起来,这条河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但是对于住在五台花园的市民汤鋐文来说,这条河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汤鋐文告诉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信府河”得名源于明代开国功臣、抗倭民族英雄汤和,而汤和,正是他的祖先。
在五台花园的家中,汤鋐文向记者讲述了他近年来寻根问祖的故事,并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家谱和家族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细翻家谱,发现自己是汤和后人
汤鋐文今年73岁,退休前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对自己的称呼是南京新市民。
“我在扬州出生和长大。我家原先住在扬州市郊大马桥附近的汤家楼,后来迁到了扬州市南门外徐集镇,我在那里上的小学和中学。1960年,我上了扬州大学工学院,1963年毕业后,分到了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工作。在南化,我工作了38年,直到2001年退休。算起来,到现在,我在南京有51年了。”
在南京工作的这些年,汤鋐文忙忙碌碌,关于家族史的了解,也就止于汤家楼。退休后,汤鋐文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他开始一点一滴了解家族的历史。几年前,他在老家找到了一套《汤氏宗谱》。
“这套谱修于光绪乙巳年,也就是1905年。其中记载,有清一代,我们这一支曾五修宗谱,分别是康熙五十九年、嘉庆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同治四年,还有就是光绪乙巳年这次。”
《汤氏宗谱》记载,汤姓始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公元前17世纪,商汤推翻夏桀王朝,建立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汤死后,谥号“成汤”。商汤四世孙仲庚取汤姓,并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在知道了汤姓的起源后,汤鋐文满怀好奇与崇敬沿着家族树一路寻找,寻找的结果令他惊喜——他有一位明代的祖先,竟然是汤和。
记者在汤鋐文家中也见到了修建于1905年的《汤氏宗谱》,族谱中,维扬江都汤氏尊汤和为一世祖。这位汤和,和明朝开国将领汤和,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汤和其人
宗谱记载:被封信国公,夫人姓汪,儿子叫载以
宗谱中是这样介绍汤和的:“和公,字鼎臣。公原籍泗州,率子弟归附从征渡江,领兵所至,克捷有功。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鋐文解释说,老祖宗汤和是泗州人,后来领兵起义,打了许多胜仗,先是被封为信国公,又被追封为东瓯王,死后谥号襄武。
那么,汤和的后人是怎么到扬州的呢?宗谱记载,汤和曾经奉命驻守维扬(今扬州),他的后人就有一支留在了当地。这一支后来迁到一个叫周家庄的地方,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因为家族庞大,当地于是被称汤家楼。
宗谱还记载,扬州汤家楼的这一支汤氏后人,是汤和与汪氏夫人所生的儿子汤载以的后人,传到汤鋐文,是二十一世了。
为了搞清楚汪夫人的身世,汤鋐文曾多方查找资料。“我发现汤和至少有五位夫人。除了汪夫人,还有一位姓张,现在生活在云南的汤和后人,就是张氏夫人的后代。还有一位姓胡,《明史》就是这样记载的。而从方孝孺为汤和题写的碑文看,汤和还有一位夫人姓刘。”
可惜的是,关于这位汪夫人,目前还没有发现更多细节资料。
史书记载: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博得龙颜大悦
《明史·汤和传》对于汤和的记载,与《汤氏宗谱》基本吻合,但细节要丰富得多。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年长朱元璋三岁,且资历也比朱元璋老,但他从来不倚老卖老,而且他治军有方,屡立战功,颇得朱元璋信任。
汤和“沉敏多智数”,但又喜欢喝酒,醉酒之后就会发点牢骚。他镇守常州时,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答复,酒醉后便埋怨说:“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牢骚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不高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与汤和功勋相当的几位都被封为国公,唯独汤和低了一个档次,封为侯。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汤和才获封信国公。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打算收回功臣的兵权,就在这时,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先后去世。他们的去世,让汤和心有戚戚。于是,他率先自请解除军权,提出“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即下旨为汤和在老家营造府邸,让他衣锦还乡。
汤和告老还乡之后,东南沿海一带倭寇闹得越来越厉害,朱元璋重新启用汤和。五十九岁的汤和率兵远征东南,再立战功,得到朱元璋赏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病逝。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他是少有的善终之人。
寻找汤和
汤和的信国公府已消失,信府河还在静静流淌
在确认祖先汤和的身份后,汤鋐文开始多方收集家族资料。在南京市博物馆,他看到一个关于名人和南京地名的展览,“那上面说,城南的信府河,就是因信国公府而得名。”在南京住了几十年,汤鋐文第一次知道,这里还有一条因祖先而得名的河,他立刻来到城南,寻找祖先留下的痕迹。
信府河南起中华门镇淮桥,北抵长乐路,长约600米。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而在六百年前,在河的西岸,如今南京市第一医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汤和的信国公府所在。
回忆起当时寻访的情景,汤鋐文说:“站在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我感慨万千。这里当年一定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侍卫肃立如林。600年过去了,物已非、人也非,但我却有幸回到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汤和抗倭有功,浙江温州至今还有“汤和节”
清代嘉庆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汤和墓在凤阳西北三十里,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蚌埠东郊龙子河畔、曹山南麓。得到这个信息后,汤鋐文从南京赶到蚌埠,专程去拜祭老祖宗汤和。
在蚌埠,汤鋐文看到了出自汤和墓的《圹志》原文,这篇文章是以汤和儿子汤醴的口气撰写的,其中提到,汤和的夫人是胡氏。汤和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汤鼎、汤軏、汤鼐、汤燮、汤醴。关于汤鼐,汤鋐文家传的《汤氏宗谱》记载,是汤和的孙子,与《圹志》有出入。为什么会有这种误差?汤鋐文说还需要查找更多可信的史料,才能找到答案。
下一步,汤鋐文打算去探访浙江温州龙湾区的宁村。这里正是当年汤和抗倭的地方。“汤和奉命坐镇浙江,征兵五万八千七百多人。并在宁村设了59座卫所城。这些防御工事,在以后两百多年的抗倭战争中,始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汤和去世后,宁村建有汤和庙纪念他,直到今天,宁村当地人把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还称为‘汤和节’。”
相关新闻
- 上海图书馆珍稀家谱出版,血脉里看千百年家国记忆 2016-03-11
- 71岁老人捧出家谱佐证:董永是马鞍山董山里村人 2015-11-25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2015-11-18
- 重建历史智慧 浙江东阳以“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2015-10-26
- 福建上杭入台办客家族谱展 再掀寻根问祖热 2015-10-24
- 武进将建"中国家谱博物馆" 预计2017年建成开放 2015-10-20
- 200多年族谱不知该咋保护 后人寻专业人士帮助 2015-10-14
- “客家祖地”闽西组团赴台办客家族谱展 2015-10-12
- 宋磊教授首次发现“南陈北崔”之崔子忠族谱 2015-09-30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