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四方,寻找血脉根源
家谱,寻找同宗,上溯根脉。这一民间自发的文化行为,往往劳心耗资,非热心家族公益之人士不能为。
记者采访了几位民间的修谱人,他们的无私付出不仅感动着族人,对整个社会也是一种贡献和启发。
许焕常:奔波六年完成老父亲的遗愿
60岁的许焕常很欣慰,6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接修好了许氏家谱,“我是炎帝后裔,得姓始祖许羌的162世孙。”一部装帧豪华的世界许氏宗谱,那上面有自己祖先详细的脉络。两本明代以下的分支族谱,则记录着他的祖先搬迁到沧州之后每一代男性成员的名字。
说起自己的姓氏,许焕常如数家珍:从许羌出世到现在,许氏有4732年历史,每一代都有详细的记录。再往上,我们先祖是炎帝的后裔,可以一直推到盘古氏。许家因为没有出过皇帝,别的姓氏改过来的很少,比较“纯”,自古天下许姓是一家,姓内不通婚。全世界目前姓许的有一千多万人。我们这一支来自福建,明代从福建搬迁到河北盐山县,盐山县又分成五个门,我们这一门迁到了沧县,自明代到我这里是22世。”
不久前出版的《世界许氏大宗总谱》,许焕常是副主编,他还有另外一个头衔,世界许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会长。
在全国各地的许氏宗亲联谊会中,这位慷慨、热心的农民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许焕常是沧县大官厅乡刘园子村人,村里姓许的有一百来人。
修家谱是许焕常父亲的遗愿。他的父亲许荣森曾担任村里的支书,在文革期间,家谱、祠堂等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文物都被毁掉,许荣森偷偷藏起了一本家谱。“这是一部源自明代的族谱,我们家族很幸运,家谱没有遗失。许多家族现在想修谱,但老谱没有了,只能凭记忆上推三四代,是个很大的遗憾。”
十多年前,许焕常的老父亲就开始修谱,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往于有自家姓氏的附近村庄,一一打听、登记名录,进展很慢。
6年前,父亲病重,他拉着许焕常的手说,一定要把家谱续上,这是对老祖宗尽孝道。
许焕常当时有个小工程队,父亲去世后,他的工程队也不做了,开着一辆面包车四处跑,每天早出晚归,跑遍了临近县市以及天津、山东的多处许姓聚集地,一共二百来个村庄,6年的时间,跑烂了四辆车,一点积蓄都成了路费。“每到一个村庄,我就找同姓的热心人,请他们帮忙登记。找不到热心人,我就亲自上门,一户一户询问记录。有的热情支持。也有一些人不理解,认为家谱不当吃喝有什么用?还有的人说,你不是来敛钱的吧?”许焕常说,我的原则是不敛一分钱,费用都是我自个儿出。
六年后,家谱印刷出来,几百个村庄的同宗都认可了这位热心的修谱人。他又按着老谱的记载,与几位同宗奔到福建莆田找到更老的家谱,又从福建莆田找到江西南昌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将自己的分支家谱接续到许氏大宗宗谱上。
张宪臣:从家谱到村志,寻找生命的价值
62岁的吴桥县西宋门村村委会主任张宪臣还有另一个身份:民间文史学者。近年来,他不仅完成了自家的家谱编修,还帮助主持编修了二十余家外姓的家谱编修,遍及河北、山东两个省的四县一区,在当地颇有名气。
张宪臣把写村志的体裁格式与家谱编排方式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家谱新体裁— 家族志。
张宪臣是当地的一个名人,二十四岁时就担任西宋门村的党支部书记,后到山东德州市经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身家百万,是德州城里有名的企业家。但世事无常,后来一桩生意被骗,又一贫如洗。
做生意被骗的那几年,张宪臣一直在打官司,苦恼得很,百无聊赖,他想到了修自家的家谱。
他家族的张氏族谱已经几十年没有修,但有老谱,接续下来即可,但当时其他的族人响应的不多,他就自己动手。
族谱一般很简单,也可以说是一本人名录,但要求甚严,枝杈辈分不能出错。
张宪臣接续的族谱只涉及宋门一个村庄,很快他就修完了。1994年,张氏族谱完成,他自己掏了两千元钱,每家送一本,大家打开家谱,自家的血脉一清二楚,都很高兴。
一本家谱,把整个家族的亲情聚合起来,张宪臣觉得很欣慰。
他在修家谱中找到乐趣。那些远去的先人、平常甚至卑微的生命,在家谱中,都一一被庄严地载入,使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有了尊严,大树般丰茂的枝杈和深长的根系,又使得每个活着的族人彼此感觉着共同的祖先慈祥而温暖的注视。
张宪臣爱好文化,还是个热衷公益的人,1988年,他就捐资4000元给村里,成立鼓乐队,1989年,他捐资5000余元给本村小学。
自家的族谱修完了,又修了外祖家的家谱。张宪臣越发从修谱中找到乐趣,又动手修了一部《西宋门村志》。这部村志,格式、编目与县志相同,但县志的编修往往要动辄几年,有一套班子、有大量的经费。而他只有一人,村里穷,只能他自己掏钱。
历时两年,他修成了这部村志,涉及政治、经济、区划、军事、人口、风俗、物产等各个方面。
村志修成,尽管他赔了不少钱,但很高兴,他感觉自己在记录下宝贵的历史。这一举动,也让他在当地有了名气,成了土专家,村里的其他姓氏的乡亲先后来找他,请他帮着修家谱,由于有村志的基础,他将家谱拓展,成为家族志。在家族的血脉根系枝杈的基础上,附加了许多历史内容,因为是同村的,都是现成的资料。“张广洲,拜锞子杨何国良为师,二十余年,培养徒弟多名,为周边及村民房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他记录下的一个泥瓦匠的生平。除了谱系,家族志还记录下了树新风、爱家乡模范,家族内考上大中专院校、成为国家干部的成员等等。
这些印制朴素甚至有些土气的家谱、家族志,都是历史的一个细胞,有着弥足珍贵的文史价值。完成了十几本谱志之后,2007年张宪臣编著了《吴桥民俗志》,由西苑出版社正式出版,河北大学历史系吕志毅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
史雪林:修家谱成为文史专家
48岁的史雪林是新乐市双晶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他很欣慰,历时七年由其艰辛主编的《新乐双晶史氏宗谱》终于完稿了,这部宗谱共分六卷,竖排仿古线装,A4两千余页,其叙述内容贯穿史氏自西周迄今三千余年的历史,堪称鸿篇巨著。
2008年春节,史雪林从新乐市回双晶村给堂叔史银记拜年,一向看重他的堂叔史银记郑重地把《新乐双晶史氏宗谱》老谱复印本传给了他,自此新乐市双晶史氏总揽续修家谱的重担就逐渐落在了他的肩上。他这一支家谱自明朝迄历多次续修,最后一次续修竟然是在卢沟桥事变前的1934年开始,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1949年历十余年才告成并手抄三册。幸有双晶史氏的后裔、三合铺史家麟,在破四旧、文革中秉承上届双晶史氏家谱主修人、其叔史奉璋之重托,冒着风险偷偷把史奉璋所手抄之双晶史氏家谱藏匿起来,才使今日新乐市双晶史氏续修家谱有谱可依。由此史雪林懂得了家谱乃家族之命脉,其来之不易,于是他决心续修家谱、完成几代先辈未了之寻根心愿,并逐渐明白了“续谱乃联宗收族也”。
于是他和其余编委在核实本村史氏成员的资料的同时,也在耐心寻找着外迁他地的本支族人的下落,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陆续找到了迁到新乐市大赵村、同常店、堽头、孔村、赤堠及藁城市牛家庄、石家庄市、保定市、北京市、太原市等地的3000多双晶史氏族人,一一登记入谱,自此新乐市双晶史氏又成了一个大家庭,又凝聚到了一起,人人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宗情。
他牢记着古训“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2008年12月18日他带着新乐市双晶史氏数十代人的长久期盼,只身一人自费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寻根。
在溧阳县同宗的热情帮助下,他从《义亩史氏宗谱》上知道了自己的始迁祖是汉溧阳万户侯史崇第42世孙,自己是57世孙。
接上了家谱,史雪林觉得意犹未尽,他决定寻找更远的先祖,修一部更完备的族谱的愿望在史雪林心中萌生,他想把自家的分支族谱,从自身上溯到其得姓始祖周文王长孙周太史佚。史雪林为续家谱自费7下江南溧阳,拜访了许多史氏谱牒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史氏谱牒资料,他遇到和史家有关的史料就收集,他的计划是,他修的家谱,不单单是一个个名字的罗列,还要将史氏先人相关的诗词歌赋、行述传记等资料收入其谱。仅他搜集入谱的钟鼎文、墓志铭、墓碑资料就有150来件,一一断句标点,且把它们的拓片图附在文后,使其所修之谱图文并茂、史料详备。
后来几位同宗也来帮忙,在此基础上,2013年正式注册成立了新乐市双晶史氏文化研究会。
六年续修家谱的经历,他边修边学,没有想到竟成了小有名气的文史专家,新乐市不久前修建本市历史文化公园— 伏羲公园,请他提供了明、清《新乐县志》的原始资料,还请他撰写了12块浮雕上的说明。
相关新闻
- 上海图书馆珍稀家谱出版,血脉里看千百年家国记忆 2016-03-11
- 71岁老人捧出家谱佐证:董永是马鞍山董山里村人 2015-11-25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2015-11-18
- 重建历史智慧 浙江东阳以“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2015-10-26
- 福建上杭入台办客家族谱展 再掀寻根问祖热 2015-10-24
- 武进将建"中国家谱博物馆" 预计2017年建成开放 2015-10-20
- 200多年族谱不知该咋保护 后人寻专业人士帮助 2015-10-14
- “客家祖地”闽西组团赴台办客家族谱展 2015-10-12
- 宋磊教授首次发现“南陈北崔”之崔子忠族谱 2015-09-30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