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修自康熙年间,“马氏家谱”340岁了

修自康熙年间,“马氏家谱”340岁了
  

  一本记载马氏家族近300年历史的家谱,被五里社区73岁的马兴熊珍藏着。家谱记载了马氏家族自康熙十一年(1672)至1930年左右、共17代人的历史变迁。近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已上门查看。
先人传下八卷家族谱
    在马兴熊老人家中,记者看到,8本马氏家谱均被妥善保管,外面套着彩色挂历制作的包装壳。内里纸张因年代久远已泛黄变色,每本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5厘米左右。家谱均为繁体文字,既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马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据马兴熊回忆,家谱是父亲传给他的,最后一次修谱共印了18部,每部八卷。当时,马家在现在的江都区曹王马家村。父亲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管家谱。
    马兴熊还记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扬州工作的他,赶紧回到江都老家,将8本族谱藏在了厢房的屋顶。后来又辗转带来扬州,当时马兴熊住在南小街,之后又搬过四五次家,但家谱一直宝贝般带着。
    “早些时候,完整地读过一遍,自己整理了一点内容。”马兴熊拿到的家谱已经遭虫蛀,其中有部分已损毁。他发现,马氏家谱经过11次修整,每次修后都有一篇《序》。第一次修谱在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40多年,记载了17代马氏家族的历史变迁。除了姓氏的由来,族谱中还记载了历代祖先的生平赞颂,及家训家规。从家谱记载马氏家族多年的兴衰变迁,可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地理等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打算捐献给档案部门
    “最后一次修谱时我还没出生。”马兴熊从父亲处得知,他没出生时名字就起好了。在第八卷第14页记载着:“第十七世 马永河次子 马兴熊 字飞虎 号在山。”其中,最特别的是,一般女性不在家谱上,由于他的祖辈以及父辈名望较高,姐姐马莲英作为唯一一名女性在列。
    “家谱记载了我们马家的变迁,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遗传学及地方史的资料。”马兴熊说,此前曾有人出价5万元收买,被他婉拒。近日,市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后,提出希望马老能捐赠,帮助其修复并承诺复印一份继续给马老珍藏。马老考虑再三表示:“为研究作贡献,捐赠是我的义务。”
专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就马兴熊收藏的家谱,记者采访了扬州知名学者韦明铧。据介绍,家谱又称祖谱、宗谱、家牒、家乘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马姓是大姓,这份家谱应该是马姓里的一个分支。”韦明铧提到,几年前,他也曾购买过一本“马氏家谱”。他认为,存世这么久的家谱已经不多见,是补充官方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一定价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