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合肥“谱师”印制两部家谱被故宫图书馆收藏

  
  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收藏着两套利用传统工艺修订的家谱,这两套家谱的制作者就是肥东县石塘镇人张德文。他传承着祖辈从清朝末年继承下来的技术,守护着这最后的传统手艺。
修一套家谱耗时好几个月
  张德文家手工制作家谱的作坊就在肥东县石塘镇。走进小作坊,到处堆满刚装订好的家谱,这是肥东一户姓周的人家最近找到张德文修订的一套800份家谱。张德文80岁的老父亲和家里的几个亲戚正在用针线装订家谱。
  “这一套家谱整个做下来,得用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制作的工序全部都是手工,程序繁琐耗时,这是我们的老把式,和新的印刷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张德文说,制作这样一本家谱从统计人口到排版、校对、制版、印刷,再到分页、装订,每一步他都要亲自督导,“排版和制版只有我能做,其他的工序家里人都能帮得上忙。”
  “传统工艺之所以现在受到人们的追捧是有它独特性的。”张德文称,修订家谱用的是宣纸,宣纸的质地很软没有办法使用机械印刷,“之前我们也买过机器,回来以后发现这个弊端以后,还是用原来的传统印刷了。”
  除此之外,传统工艺使用的是水性油墨,这样的油墨能渗透到纸张里,而现在大多数使用的是油性油墨,油墨只能浮在纸张表面不能渗透。“水性油墨适合保存,油性油墨不能很好地进行保存。”
手艺是祖父从清末传承下来的
  说到张德文的这门手艺,还得从祖上说起。祖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专门从事家谱手工制作的,俗称谱师。当时使用的还是木雕活字工艺,“我父辈受祖父的言传身教,自小就掌握了工艺的全流程,随着祖父一直做到解放前夕。”
  “解放后,这门手艺就搁置了下来,一直到90年代初,有人登门到我家来询问能不能再修家谱了。那个时候我父亲年纪大了,做不动了,他就让我做。”
  张德文亲手制作的第一部家谱是《宋氏四修家谱》,这部家谱使用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印刷技术,连排版使用的都还是活字印刷的技术。如今,这部家谱也被张德文家当做史料收藏了起来。后来,这部家谱不知怎的流到了香港,被一名香港收藏家收藏,并亲自来访要求张德文能够再版。
  重新将这门手艺拾起来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并不信任张德文,“他们觉得这种技术太落后,耗时而且成本高。”张德文说,那个时候生意很差,很多人进门问问然后调头走掉。
  后来,周边一些有名望的家族远在美国、中国港台的亲戚回来,找张德文修家谱后,大家意识到原来这是门好手艺,这才开始渐渐对张德文的手艺信任起来。
两部家谱已被故宫图书馆收藏
  “家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张德文说,所以修家谱也会遇上旺季和淡季。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修家谱的高峰,最近没有那么多,但是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闲的时候,“现在每年冬至到清明这段时间,订单最多了,现在我们正在制作的这部就是清明接到的单。前两天我又接了一个家谱的订单。”
  2012年春天,安徽裴氏宗亲会会长裴世平要印刷家谱及家训等书籍,经人介绍找到张德文。几个月后,这部印制好的《裴氏家谱》被以收藏珍贵文本及资料为主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收藏。
  张德文也因为这部《裴氏家谱》声名鹊起。这之后,由他印制的《徐氏家谱》也于2014年春节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我想他们收藏我印制的这些家谱的用意,可能就是觉得我们制作的这个手艺是传统工艺,现在会做且还在做的人,在全国可能也找不到几个人了。”
新闻链接
何谓家谱
  家谱又称祖谱、宗谱、家牒、家乘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
  家谱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昌盛于明清。
  家谱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遗传学及地方史的资料,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对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源: 合肥晚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