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百姓宗祠述说光阴

百姓宗祠述说光阴
  
   宗祠,家族根之所在。在合肥这座现代化的都市里,那些古老的宗祠,留存着每一个姓氏家族的记忆和历史。这些宗祠虽几经波折,仍默默记录着光阴里的故事。如果您细心聆听,或许能在城市喧嚣中觅得灵魂的净土。
大孔祠堂 108岁
地点:包河区大圩乡学塘村
   午后,一场大雨来得如此突然,令原本就人烟稀少的乡间小道更为冷清。透过雨幕,大孔祠堂的青砖黛瓦、飞檐马头墙若隐若现。若非慕名寻访,谁能想到,乡间的田园深处竟隐藏着如此古朴典雅之处。
   这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祠堂。大孔祠堂始建于1905年,当地的“原住民”大多都曾在祠堂内嬉戏成长,任谁都能娓娓道出这座古建筑的历史。
   祠堂本是山东孔氏族人迁入合肥时修建的,因属于“大房”,故被称作大孔祠堂。清末民初,老祠堂面临倒塌,族人重新修建宗祠,正式命名为“大孔祠堂”。光阴流逝,百年过去,曾见证祠堂兴起的村人早已作古,可是,这并不妨碍当今的村人津津乐道于祠堂的故事。
   “大孔祠堂是按照孔庙修建的。”自幼,黄俊常听祖辈“讲古”,老人说,当时,在村里担任“鲁贤户”的孔祥甫父亲,和5个族人一起到山东跪拜“掌门人”孔令怡,终于在次年春天征得其同意,按照“山东夫子庙”的建筑布局修建。如此说来,大孔祠堂与曲阜孔庙也算是同出一宗。
   大孔祠堂位于大圩乡学塘村,占地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四合院落的模式,原为三进,有60多间房。推开厚重的红漆对开门,青砖、简瓦、白灰罩面……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祠堂大院正中,矗立着一座具有民族风格、全木结构的“藏书楼”,其又被称作孔族祠堂的“效忠堂”。其内,陈列着孔氏家族已故先祖列宗之木主神位,在寝殿内的东山墙,还嵌有光绪皇帝钦赐的“圣旨碑”——这是安徽省仅有的两块御碑之一。
   黄俊听老人说过,曾经,圣旨碑险被当作“四旧”砸掉,幸亏村民在祠堂内堆满粮食,把碑遮挡起来,才得以保全。
   有人说,在过去,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更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诚然,纵是100多年后的今天,透过气势恢宏的大孔祠堂,不难想象当年孔氏家族的显赫。村里的老人大多还记得,曾经,藏书楼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在几十里外都能看到它。而站在藏书楼的二楼,则可以看到巢湖。
   岁月流逝,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孔祠堂逐渐衰败,到2006年,大孔祠堂剩下的只有后殿九间和东西厢房共十几间房屋。之后,相关部门对大孔祠堂进行修复,重修后的祠堂基本保留了晚清时期的风貌。
许氏宗祠 百余岁
地点:合肥磨店乡漕坊村
   在磨店漕坊村,与周边的红砖瓦房、贴着闪亮瓷砖的小二楼相比,外面只刷了一层水泥的许氏宗祠,显得有些落寞。水泥是很早刷上去的,已显晦暗,斑驳的黑漆大门上,铁锁也满是锈迹。“吱呀”声中,60多岁的许存高推开门,跨过半米高的门槛,眼前是一片空旷的大院子。
   这个古祠堂藏身乡村之中,如今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能说出它的规格——七开间。在清代,这是总督、尚书才有资格建的。许氏宗祠规格高,与清末重臣李鸿章有关,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报恩祠”。许氏族谱记载,李鸿章本姓许,为报许家恩情,修建了这座祠堂。
   在许存高的幼年记忆里,这座祠堂十分宏大,门外牌匾上写着“许氏宗祠”四个大字,由四根雕龙镀金圆柱支撑。进门就是一面屏墙,屏墙中间,悬着一座刻满名字的铜钟。祠堂分三进,第三进外悬挂的还有御赐牌匾。此外,祠堂还特别建造了排水系统,下再大的雨,里面都不会有积水。
   当然,这一切已成往事。因为曾经被改为学校,这座祠堂才逃过了破四旧的劫难得以幸存下来。如今,许氏后人一直在筹集资金对宗祠加以修缮,但对他们来说,想修缮这么一座古建筑难度很大。
昭忠祠 121岁
地点:巢湖中庙东侧
   巢湖中庙东侧两百米的湖岸线上,有一座纪念淮军阵亡将士的古祠——昭忠祠,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昭忠祠,始建于1892年。历经100多年,昭忠祠一度呈现破败景象。2012年,巢湖市投入200多万元,对昭忠祠主体进行修缮。重生后的昭忠祠,7间宽敞的正殿焕然一新,粗大的梁柱,朱漆鲜艳。迎面墙体正中,陈列着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巨幅画像。画像的下方摆放着123位淮军将士代表的灵牌。
   巢湖市文管所所长刘小刚说,昭忠祠经修缮,于去年免费对外开放,但昭忠祠规模还要扩大,等今年年底东西两厢房建成,布展成功,他们还将开辟淮军生平事迹展区和祭祀区。
胡氏宗祠 177岁
地点:合肥南淝河畔
   在合肥南淝河边,新修的滨河大道笔直,却在一座二进的院落旁绕道而行,那是已经翻修完毕的胡浅胡氏宗祠。它是合肥首个民间集资修复的古祠堂,由1万多族人捐资百万元修复。
   “不管怎样,胡氏总算有了个新祠堂,以后可以来拜拜,我们都能找到根了。”今年71岁的胡家福是胡氏21代,也是胡氏宗祠现在的理事长。在他展示的鸟瞰图上,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在南淝河岸边临水而建,被绿树环抱。“老的宗祠有800多平方米,胡氏宗祠建于清朝道光丙申年(1836年),距今已有177年历史了。”与胡浅胡氏宗祠一河之隔的,有卫立煌故居、宋世科故居和吴氏炮楼,这将会在未来形成南淝河畔合肥古建筑的多处景点。
吴氏国公祠 627岁
地点:肥东八斗镇大吴村
   在肥东八斗镇的大吴村正中央,吴复“国公祠”青砖灰瓦,雕栏飞檐,脚下小草茂盛,蜂舞虫鸣,祠堂大门上书“国公祠”竖匾,大门上有着金字红底对联:“带励分封杨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
   吴复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赫赫战功。吴复阵殁后,朱元璋甚为震痛,追封吴复为“黔国公”,并在其家乡御赐“国公祠”一所,旌表功臣。
   “神道脚下,置驼龙一座;两马对立,石羊跪伏。”居住在此的吴复后裔,几乎人人可以背出这段象征祖训的碑铭。吴复后裔吴兆应说,每到清明或春节,来自皖鄂黔豫等地3万多的吴复后人会分批赶来祭拜、寻“根”。
   吴氏国公祠始建于1386年,距今已有627年的历史。可惜的是宗祠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历代族人冒死守护,近年又自筹资金重建门厅祖像。
                                                                                                                                   来源:合肥在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