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以株洲明照乡宾家冲为源 必达公的宾氏子孙散居各地

以株洲明照乡宾家冲为源 必达公的宾氏子孙散居各地
  

 

    宾姓是个稀少姓,《百家姓》中根本没有它的踪影,唯一能“排得上号的”,就是在以人口排名的中国五百姓氏中,排在靠后的第395位。

    据市公安局统计,株洲宾姓有7728人。经考证,绝大多数都是中湘(株洲古属湘潭,湘潭地处湖南中部,故被称作中湘)宾氏一族。

    中湘宾氏是世界宾氏七大支系之一,明照乡亭子前村宾家冲是其发源地,宾家人早在明洪武二年就在此生根,延绵至今已近650年,占该地附近村落的七成左右人口。

    宾姓历史

    1、搬迁而来,渐成株洲大族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皇位大战,时湖南首领帮助陈友谅一方坚守武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血洗湖南,株洲因此十室九空,无奈之下,朱元璋下令,“扯江西,填湖南”。

    明洪武二年,宾氏始迁祖“质斌公”响应号召,从江西吉安府搬来,他最初的落脚地是现荷塘区金钩山一带,中湘宾氏的得姓始祖“必达公”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必达公长大后,又从金钩山迁至现明照乡亭子前村宾家冲定居,繁衍生息,终成一方大族。

    民国初年,株洲宾氏的四修族谱中记载,当时中湘宾氏的人口已经过万,这还是按照当时习俗,并未把嫁出宾姓女子加进去的人口,而在1948年宾氏五修族谱,更请来当时的湖南省参议会议长、曾当过湖南省省长的赵恒惕题字。

    宾家人现存的五修族谱中,第一本家谱的红色内页,“中湘宾氏”四个大字左下方还有赵恒惕的落款,住在宾家冲的宾书元老人说,当时的家谱编修者与赵省长关系匪浅,“可惜现在原件已经遗失了,要不然肯定极有价值。”

    从2004年开始,世界宾氏宗亲会就致力于编撰全球宾氏通谱,据介绍,通过公安部身份证服务中心查询,国内现有宾氏11万多人。通谱编辑部通过家谱研究和实地调查后发现,中湘宾氏是世界宾氏七大支系之一,人口有1.1万余人,其中以株洲人数最多,有七千余人,湘潭、浏阳、湖北、最远到河北唐县,也有中湘宾氏的足迹,都是在不同时期,由株洲迁徙出去的。

    2、对“王改宾”的争论

    中湘宾氏五修族谱中记载,“必达公”原姓王,由于明初湖南徭役繁重,必达公“王改宾”,这就是中湘宾氏的得姓由来,徭役繁重也是族谱记载的改姓原因,但在宾家冲的86岁老人宾利生的口中,改姓缘由则有股“戏说”的味道。

    相传,必达公母亲姓张,在生下必达公后,由于人丁稀少,张氏固执,认为孩子应跟自己姓,但必达公的父亲拒不接受,认为孩子应从父姓王,同现今很多80后家庭一样,两人就“孩子应跟谁姓”的问题争吵了很久,闹到了当地县太爷案前,县太爷升堂后,夫妻俩又当庭大吵,县太爷被吵得头疼,实在没办法判案,看着满堂旁观看热闹的宾客,灵机一动,一和稀泥,当庭宣判,孩子以后都姓“宾”,不从王姓,也不从张姓。

    虽传闻并不一样,但株洲宾氏由王改姓而来的说法,得到了家谱和野史的双重承认,但株洲的一些宾家人对此也有疑惑,68岁的宾书元对株洲宾氏家谱研究很深,他告诉记者,株洲宾氏四修的族谱序言中,只说到宾氏一族“授姓大梁(即宾氏,大梁是宾氏一族的堂号)”,“至潭邑道山一脉,自有明以来,奉必达公为始祖”,没有一个字说到过改姓问题,“如果真是王氏改姓而来,不可能在族谱中没有提及。”

    争议一直存在,由于年代久远,宾书元等人已经无法考证清楚,而在记者采访期间,编撰全球宾氏通谱的通谱编辑部,正在株洲核实人口,成员之一的广西桂林人宾祖焕说,他们从2009年开始接触株洲宾家人,而这次宾氏通谱的编撰,对于株洲宾氏一族而言,相当于六修族谱,“通过磨合,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不管是王改宾,还是外地宾氏迁来,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毕竟大家都姓宾嘛。”

    祠堂印记

    与宾家祠堂有关的希冀与现实

    由于人口众多,加上清朝中湘宾氏曾出了个大官,因此清朝乾隆四年,也就是1739年,株洲宾氏一族靠人力,在必达公定居地建起祠堂,不断的扩建,建国前夕,占地已有八亩。

    “祠堂外是三道大门,门框、祠堂的散柱墩子是整块的大石头,都是大老远从祁阳等地用人力车拖回来的,搞了好几年才建好。”对于宾家祠堂宏大的规模,83岁的宾书年一直感觉很自豪。他说,由于材质过硬,即便过去了几百年,宾家祠堂都很少大修过。

    20世纪40年代,宾家祠堂旁边建起了学校,宾书年就在这个学校里读书,长大后结婚生子,宾书年看着宾家祠堂渐渐没有了人烟,渐渐被扩建的道山小学完全占用,到文革“破四旧”中强行被拆。而今,祠堂原址上已建起食品厂。

    现年62岁的亭子前村村委书记宾文同宾书年一样,也曾在祠堂旁边的道山学校上学,上学间隙,他还经常坐在祠堂外的石墩上休息、玩耍,直到现在,对久经风雨打磨,格外清凉光滑的石墩,宾文仍印象深刻。

    在亭子前村做了14年的村委书记,宾文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重建宏大的宾家祠堂,使之变成株洲乡土氏族文化的代表,吸引外地游客来旅游,发展当地经济。

    这并非没有可能,宾文说,宾家冲正好在仙庾岭和婆仙岭之间,游客去两地都须经过宾家冲附近的公路,由于靠近醴潭高速,宾家冲交通也很方便,“我手里还有一张祠堂的图,现在祠堂原址上的食品厂也是承包自我们村,要其迁走也并非没可能。”

    但很多现实不可忽略。记者在祠堂旧址上看到,原本是祠堂门柱的几块大石料,被随意地摆在一户人家的墙根下,石料上还可以看到精美的浮雕,户主告诉记者,祠堂被拆后,很多好石料都因为保存不善已经遗失,仅存的就只有她家墙根下的这几块了,而就在该户人家外,青砖做的祠堂外墙也只剩下六米左右,已经废置,墙身长满了青苔。

    宾家冲里对祠堂有记忆的人都在渐渐老去,而祠堂外的马路,已经铺上了水泥,马路上,小车不时从祠堂旧址旁呼啸而过。

    宾姓趣闻

    “宾家冲的没搞赢衡山的”

    宾祖焕介绍,湖南宾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中湘宾氏,以必达公为得姓始祖,另一支是衡山老军田的宾氏,以德诚公为始迁祖,而宾家冲老人们的口中,湖南这两支宾氏之间还有很多“纠葛”。

    相传,必达公生有四个儿子,仲文、仲隆、仲富、仲贵,都住在宾家冲一带,但在第四个儿子还未成亲、自立家门时,必达公就去世了,在必达公的葬礼上,有一蚱蜢老是飞到仲贵的面前,主持葬礼的风水先生看到此景,说了一句很神秘的话,“有蝗飞来,畜放飞必发”,听到这句话,仲贵放在心上,认为他只要远走高飞就一定会发家,结果必达公的葬礼一结束,仲贵拿了个包袱就从宾家冲消失,自己四处闯荡,最后定居在衡山,仲贵变成了德诚公,果真如风水先生所言,发家致富,开创了衡山宾氏一族。

    虽是传说,但宾利生老人告诉记者,宾家冲一直就有衡山宾氏和株洲宾氏原是一脉的说法,只是由于两方联系一直不多,再加上清乾隆年间,在开建宾家祠堂时,两方就祠堂应该建在哪儿有过争执,僵持不下后,双方干脆各自都建了一个宾氏祠堂,都叫“大梁堂”,“直到民国初年我们四修族谱时,为了以示区别,当时的族长干脆把祠堂名字改了,变成了梁国堂,因此现在才会认为是两个支系。”宾利生说。

    德诚公在衡山发家,后代更是人才辈出,现在衡山宾氏人口总数是有近2万,其中就有520人在攸县坝下垅等地,宾家冲的中湘宾氏一脉有1.1万余人,宾书元老人说,流传了很久的一句戏言,“宾家冲的没搞赢衡山的”,说出了两边几百年的纠葛。

    但在两方的家谱中,对衡山宾氏和中湘宾氏同属一脉的说法并未有任何记载,衡山宾氏家谱中更记载,始迁祖叫贵久,字德诚,是明洪武年间从广西平南县迁湘。

    相关链接

    宾祖焕说,历经几年的辛苦调查,世界宾氏宗亲会已经初步查明,以当地墓碑载明,或以家谱记载为依据,世界宾氏共计12万多,计有七支:

    一、广西博白县“太的公”支,共计约4万余人

    二、广西全州县“松坡公”支,共计近4万人(包括桂北各县散居约有2万人)

    三、广西平南县“宥聚公”支,共计7000人左右

    四、广东封开县“守重公”支,共计7000人左右

    五、湖南株洲市“必达公”支,共计1.1万余人

    六、湖南衡山县“德诚公”支,共计1.8万余人(包括株洲攸县520人)

    七、大韩民国大邱“宇光公”支,共计近4000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