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家谱世纪大收集
近几年,世界各地传来许多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毛泽东之女李纳则发现毛家远祖在江西吉水。在上海图书馆,人们能看到苏轼、鲁迅、刘少奇、蒋介石。李鸿章、胡适、荣毅仁、左宗棠等名人的家谱。有人不禁要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家谱资料到底有多少?日前,由中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家谱研究机构共同启动了全球华人家谱资料的收集编纂工程。三年后将公布准确的答案――
存世的中国家谱有多少?
家谱,一种记载世族故事的历史图籍。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便由它们共同构筑着。上海图书馆是目前中国藏有家谱最多的地方。2000年6月,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编纂出版《中国家谱总目》,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获得立项,由此,水到渠成,上海成为中国家谱的收藏中心、汇总中心、研究中心。
中国家谱究竟有多少?时下还没有人作出肯定答覆。家谱,与正史、方志之区别,还在于它是一种家族性民间行为――不公开出版,秘不示人。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家谱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遭到大规模毁灭。因而,民间究竟还藏有多少家谱不得而知。然而,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获知,从海内外公益图书收藏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国内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计有1949年前的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这些家谱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浙江、安徽为最多,依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浙江的家谱,集中在金华、余姚、上虞等地区。安徽的则以徽州地区为最多。在上图收藏的万余种家谱中,共有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为最多,有638种。再次是陈姓,622种,再后是王姓542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等。另有吾、寻、生、危、港、后、阳、揭、青、斜等80余种冷僻姓氏家谱。这些家谱多为清代和民国期间的刊本和木活字本。此外,还有200余种明代刊本,其中不少还绘有精致的彩图像,十分珍贵。
在数量上,仅次于上海图书馆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达3006种。但其质量相当高。其中有2种是宋代家谱。最早为史浩纂《仙源谱》,系内府钞本。另有元明代家谱322种。在国家图书馆藏有的这批中国家谱中,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有的用汉文撰写,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在用汉文写的少数民族谱中有19种八旗谱。此外,湖南图书馆、安徽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吉林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都藏有不少中国家谱。
港台地区中,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是中国家谱的又一大藏家,计有9970种。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台湾本地区的族谱,三分之二则是大陆的。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还藏有1100卷缩微中国家谱,台湾中央图书馆也藏有187种中国家谱,其中27种是线装的,属于善本类,香港大学图书馆也收有374种中国家谱,但有四分之三是1949年后纂修的。
海外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当为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建于1894年,目前收有中国家谱17099种。此外,还收有中国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等。建于1800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是除中国之外收有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其中文部建于1928年,现有中文图书75.43万册,其中中国古籍善本2000余种、中国地方志4000余种、中国旧家谱500余种。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也藏有不少中国家谱。除美国外,在海外,日本也是藏有中国家谱的「大户」。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403种。在东洋文库中文藏书中,有4000余种中国的地方志,800多种中国家谱原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东洋学文献中心等,也收藏不少中国家谱。
家谱,中国人追祖的寻根情结
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辞海》收有「谱牒」一词,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可见,中国家谱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史记》、《别录》、《汉书艺文志》、《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古代书籍,都有关于谱牒的记载、类目等等。
修续家谱,往往是一个家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最有权威的人主持。其内容不仅追溯渊源,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等等,而且彰扬始祖,记载本家族史上杰出人物,以及家训、族训,教勉子孙等等。于是,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学科,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亲情、友情、乡情、族情……中国文化中的血缘传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他们中尽管有的人已改变国籍,但对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没有改变。据悉,华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社团就有近万个。他们有强烈的思乡愿望。每年,大批大批的华人,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受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家谱,成为各方人士寻根谒祖的最重要的凭据。它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家谱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这些年,在世界各地传来许多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王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毛泽东之女李纳则发现毛家远祖在江西吉水等等。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记者还看到了苏轼、鲁迅、刘少奇、蒋介石、李鸿章、胡适、荣毅仁、左宗棠等名人的家谱。很多人在找到自己的家谱后,激动万分。左宗棠之孙女左焕琛,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在得知上图有左氏家谱后,立即邀请在海内外的左宗棠后裔一起来上海图书馆问宗谒祖。江苏句容有一许姓家族,也在上海图书馆找到失落多年的族谱,消息传出全族沸腾。当地后人联合一些散居台湾、南京、郑州、上海的许姓后人,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家谱返家」活动。他们还专门致信上海图书馆,躬致谢礼。
家谱被收集整理恢复原貌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历代都没有成为帝都,其文化根源与中原古城相比,浅得很多。但上海为何成为中国保存旧家谱最多的地方?当今天,家谱的重要历史文化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我们要感谢已故上海图书馆原馆长、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50年代,顾廷龙先生便率领一批年轻人南下北上,收集家谱。他们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纸浆厂,从化浆炉前抢下6000多种家谱。「文革」中,在顾廷龙等人的保护下,上图收集的这些家谱没有受到一丝破坏。1996年,上海图书馆建成。这些秘于「地下」的家谱,开始被整理。上海图书馆为之成立全国第一家谱牒研究中心。1998年,上海图书馆发起组织了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2000年又举办了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
走进上海图书馆二楼家谱修复室,但见走道上铺满一页页刚修好的家谱。十余位女技术人员,正埋头整理、黏贴、裁剪,装订,虽说这里的工作环境不错,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一种霉变味。几百年的历史风雨与人为破坏,早已使这些幸存下来的家谱,风化的风化、虫蛀的虫蛀、变脆的变脆、发霉的发霉。于是,整理和修复,成为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上海图书馆在4年前就开始培训人员。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有的家谱一碰就碎,一页纸会碎成几十甚至上百片。一片片黏上去,一个字也不能歪,更不能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们的辛勤劳作下,已有1万多册家谱被整理出来,恢复原貌。
去年5月,上海图书馆和新加坡一网站合作,推出了「寻根网页」。博士生小赵主持这一网页。他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五六人来查询。有的问有没有自己的家谱,有的问谱牒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靠找一本书或查一下辞典就能解决的,都需要他花很多工夫去研究和查找。小赵说,家谱的学问很大,值得自己去研究。家谱阅览室的小房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她说,自己的专业很切合这份工作,她很喜欢也很满意这份工作。谱学,需要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去推广、去继承、去研究。
世界华人共同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京主办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及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图书馆及中文收藏资料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将用3年的时间,将这部巨著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第一次编纂会议已于2000年11月召开。会议就编纂方案、收录范围、着录规划、分工情况等作了讨论与确定。确定分头编纂、集中校汇。上海图书馆负责汇总和总校,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负责北美洲、欧洲所藏中国家谱的编目和初校工作,Cybersia.com公司负责日本、韩国、南洋诸国的中国家谱编目和初校工作,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负责台湾地区所藏家谱的编目和初校工作,香港大学图书馆负责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家谱编目及初校,中国国家图书馆负责北京地区的编目和初审。其余各省市图书馆,如天津、南京、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西、云南等,则负责本省市的编目和初审工作。所有编目与初校需在2001年底汇总至上海。目前,上海图书馆已筹资300万元,用于《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与出版。
世界华人共同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消息传出,反响热烈。王鹤鸣主编拿出一叠来信让记者看。他说,这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常感人,都在提出一个共同的要求,有什么事可以让他们做的?他们一定要尽一份力。一位美籍华人写道,这是一件功在社会,利在子孙的大事。他说,他认为自己可以做些剪贴、修补、校对、抄写的工作,可以每年有半年的时间,不取任何报酬,来上海义务工作。王鹤鸣说,今年以来他已收到100多封这样的来信,谱牒研究中心收到的则更多。这说明,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一件人心所向的事。
摘自《北京晨报》
存世的中国家谱有多少?
家谱,一种记载世族故事的历史图籍。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便由它们共同构筑着。上海图书馆是目前中国藏有家谱最多的地方。2000年6月,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编纂出版《中国家谱总目》,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获得立项,由此,水到渠成,上海成为中国家谱的收藏中心、汇总中心、研究中心。
中国家谱究竟有多少?时下还没有人作出肯定答覆。家谱,与正史、方志之区别,还在于它是一种家族性民间行为――不公开出版,秘不示人。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家谱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遭到大规模毁灭。因而,民间究竟还藏有多少家谱不得而知。然而,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获知,从海内外公益图书收藏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国内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计有1949年前的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这些家谱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浙江、安徽为最多,依次为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湖北、江西等。浙江的家谱,集中在金华、余姚、上虞等地区。安徽的则以徽州地区为最多。在上图收藏的万余种家谱中,共有328个姓氏。其中以张姓为最多,有638种。再次是陈姓,622种,再后是王姓542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等。另有吾、寻、生、危、港、后、阳、揭、青、斜等80余种冷僻姓氏家谱。这些家谱多为清代和民国期间的刊本和木活字本。此外,还有200余种明代刊本,其中不少还绘有精致的彩图像,十分珍贵。
在数量上,仅次于上海图书馆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达3006种。但其质量相当高。其中有2种是宋代家谱。最早为史浩纂《仙源谱》,系内府钞本。另有元明代家谱322种。在国家图书馆藏有的这批中国家谱中,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有的用汉文撰写,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在用汉文写的少数民族谱中有19种八旗谱。此外,湖南图书馆、安徽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吉林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都藏有不少中国家谱。
港台地区中,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是中国家谱的又一大藏家,计有9970种。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台湾本地区的族谱,三分之二则是大陆的。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还藏有1100卷缩微中国家谱,台湾中央图书馆也藏有187种中国家谱,其中27种是线装的,属于善本类,香港大学图书馆也收有374种中国家谱,但有四分之三是1949年后纂修的。
海外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当为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建于1894年,目前收有中国家谱17099种。此外,还收有中国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等。建于1800年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是除中国之外收有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其中文部建于1928年,现有中文图书75.43万册,其中中国古籍善本2000余种、中国地方志4000余种、中国旧家谱500余种。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也藏有不少中国家谱。除美国外,在海外,日本也是藏有中国家谱的「大户」。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403种。在东洋文库中文藏书中,有4000余种中国的地方志,800多种中国家谱原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东洋学文献中心等,也收藏不少中国家谱。
家谱,中国人追祖的寻根情结
在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辞海》收有「谱牒」一词,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可见,中国家谱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史记》、《别录》、《汉书艺文志》、《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古代书籍,都有关于谱牒的记载、类目等等。
修续家谱,往往是一个家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最有权威的人主持。其内容不仅追溯渊源,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等等,而且彰扬始祖,记载本家族史上杰出人物,以及家训、族训,教勉子孙等等。于是,家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学科,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亲情、友情、乡情、族情……中国文化中的血缘传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他们中尽管有的人已改变国籍,但对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没有改变。据悉,华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社团就有近万个。他们有强烈的思乡愿望。每年,大批大批的华人,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受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家谱,成为各方人士寻根谒祖的最重要的凭据。它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家谱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这些年,在世界各地传来许多通过查询家谱找到自己祖籍的故事。比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发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据族谱确认自己是福建鸿渐村的后人;香港船王包王刚查到自己是包公的后裔;毛泽东之女李纳则发现毛家远祖在江西吉水等等。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记者还看到了苏轼、鲁迅、刘少奇、蒋介石、李鸿章、胡适、荣毅仁、左宗棠等名人的家谱。很多人在找到自己的家谱后,激动万分。左宗棠之孙女左焕琛,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在得知上图有左氏家谱后,立即邀请在海内外的左宗棠后裔一起来上海图书馆问宗谒祖。江苏句容有一许姓家族,也在上海图书馆找到失落多年的族谱,消息传出全族沸腾。当地后人联合一些散居台湾、南京、郑州、上海的许姓后人,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家谱返家」活动。他们还专门致信上海图书馆,躬致谢礼。
家谱被收集整理恢复原貌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历代都没有成为帝都,其文化根源与中原古城相比,浅得很多。但上海为何成为中国保存旧家谱最多的地方?当今天,家谱的重要历史文化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我们要感谢已故上海图书馆原馆长、著名学者顾廷龙先生。50年代,顾廷龙先生便率领一批年轻人南下北上,收集家谱。他们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纸浆厂,从化浆炉前抢下6000多种家谱。「文革」中,在顾廷龙等人的保护下,上图收集的这些家谱没有受到一丝破坏。1996年,上海图书馆建成。这些秘于「地下」的家谱,开始被整理。上海图书馆为之成立全国第一家谱牒研究中心。1998年,上海图书馆发起组织了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2000年又举办了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
走进上海图书馆二楼家谱修复室,但见走道上铺满一页页刚修好的家谱。十余位女技术人员,正埋头整理、黏贴、裁剪,装订,虽说这里的工作环境不错,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一种霉变味。几百年的历史风雨与人为破坏,早已使这些幸存下来的家谱,风化的风化、虫蛀的虫蛀、变脆的变脆、发霉的发霉。于是,整理和修复,成为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上海图书馆在4年前就开始培训人员。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有的家谱一碰就碎,一页纸会碎成几十甚至上百片。一片片黏上去,一个字也不能歪,更不能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们的辛勤劳作下,已有1万多册家谱被整理出来,恢复原貌。
去年5月,上海图书馆和新加坡一网站合作,推出了「寻根网页」。博士生小赵主持这一网页。他告诉记者,平均每天有五六人来查询。有的问有没有自己的家谱,有的问谱牒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靠找一本书或查一下辞典就能解决的,都需要他花很多工夫去研究和查找。小赵说,家谱的学问很大,值得自己去研究。家谱阅览室的小房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她说,自己的专业很切合这份工作,她很喜欢也很满意这份工作。谱学,需要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去推广、去继承、去研究。
世界华人共同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京主办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及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图书馆及中文收藏资料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将用3年的时间,将这部巨著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第一次编纂会议已于2000年11月召开。会议就编纂方案、收录范围、着录规划、分工情况等作了讨论与确定。确定分头编纂、集中校汇。上海图书馆负责汇总和总校,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负责北美洲、欧洲所藏中国家谱的编目和初校工作,Cybersia.com公司负责日本、韩国、南洋诸国的中国家谱编目和初校工作,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负责台湾地区所藏家谱的编目和初校工作,香港大学图书馆负责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家谱编目及初校,中国国家图书馆负责北京地区的编目和初审。其余各省市图书馆,如天津、南京、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西、云南等,则负责本省市的编目和初审工作。所有编目与初校需在2001年底汇总至上海。目前,上海图书馆已筹资300万元,用于《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与出版。
世界华人共同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消息传出,反响热烈。王鹤鸣主编拿出一叠来信让记者看。他说,这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常感人,都在提出一个共同的要求,有什么事可以让他们做的?他们一定要尽一份力。一位美籍华人写道,这是一件功在社会,利在子孙的大事。他说,他认为自己可以做些剪贴、修补、校对、抄写的工作,可以每年有半年的时间,不取任何报酬,来上海义务工作。王鹤鸣说,今年以来他已收到100多封这样的来信,谱牒研究中心收到的则更多。这说明,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一件人心所向的事。
摘自《北京晨报》
相关新闻
- 上海图书馆珍稀家谱出版,血脉里看千百年家国记忆 2016-03-11
- 71岁老人捧出家谱佐证:董永是马鞍山董山里村人 2015-11-25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2015-11-18
- 重建历史智慧 浙江东阳以“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2015-10-26
- 福建上杭入台办客家族谱展 再掀寻根问祖热 2015-10-24
- 武进将建"中国家谱博物馆" 预计2017年建成开放 2015-10-20
- 200多年族谱不知该咋保护 后人寻专业人士帮助 2015-10-14
- “客家祖地”闽西组团赴台办客家族谱展 2015-10-12
- 宋磊教授首次发现“南陈北崔”之崔子忠族谱 2015-09-30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