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川:发展文化产业重在创新创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特别是为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坚持文化创新创意是至关重要的途径。
文化创新创意是发展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社会的秩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大杠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美国学者莱斯利黨怀特说:“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创造能力。”一方面,文化是隐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背后的一种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明和文化的较量中,较高级文明之所以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先进。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后人的就只有两个字:文化。因为,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创造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显示出永恒的光辉。正如李白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也可以说,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贡献大小,最突出的坐标,不是财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不朽的精神文化创造成果。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但我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尤其是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偏弱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 11%,而在国内动漫企业生产的影视动画片中,为其他国家“来料加工”生产的超过 50%以上。原创不足、品牌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实力,不仅仅要看文化产品的总量,更应看文化产品的质量。只有创造出能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先进文化,才能走活文化产业这盘棋;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创意,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出和利润;只有不断推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感真挚的精品力作,才能造就文化产业的辉煌。如果粗制滥造、缺乏创新创意、跟风模仿,文化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停滞不前。因此,应该把鼓励创新创意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干劲,创造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是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
内容与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谁掌握了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谁就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因此,以下几点我们的干部应有清醒认识。
文化创新创意是开发人类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文化创新创意,强调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有效刺激内需,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崭新功能的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这种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成为许多国家经济起飞的强力驱动器。
文化创新创意是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自主创新进程的重要力量。提倡创新精神、鼓励自主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尽早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尽量减少对外经济的依存度。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这两大引擎,来推动产业的创新;可以通过创意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塑造出有特色的品牌,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可以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文化创意,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以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可以在营销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文化创新创意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从长远看,文化创新创意能够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给每个有创造力的人提供发挥才能、创造财富的机会,推进我国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创新创意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是新时代的呼唤与需求
大力培育创新创意精神。创新创意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更是一种坚定执著的信念,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每一次创新创意都是一种艰苦的跋涉,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具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随时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不懈的探索。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到鲁迅、曹禺,这些大师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创新创意的经典,无一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前人的超越。正是这种创新创意,这种不重复过去、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的探索激情,才使得大师成为大师,经典成为经典。实践反复证明,成功永远不会垂青那些贪图安逸、固步自封的人。
大力提高思维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是具有原创性、具备明显知识经济特征和高度文化含量的一种产业。创新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关键,创意以个体的才能、智慧、想象、创造为外在表现,是人的主观思维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新科技的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包装,文化产品的设计与营销,还是文化企业运作方式的转换等,都需要人作为主体的思维创新能力,需要从思想上具备敢为人先的突破精神和冒险意识,需要我们不断冲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束缚,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善于创新,打造出文化的精品力作。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总是能够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 5—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近来经济危机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为此,我们应该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迎接新的经济周期。
大力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实现对旧有体制机制的突破,就应该不断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就是要大胆、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代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品流通组织、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文化产品进出口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工作取得进展、实现突破;就是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能,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创意的管理格局;就是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文化成果评价体系,加快建立科学完备的国家荣誉制度,实现对文化工作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
链接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在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相关新闻
- 上海图书馆珍稀家谱出版,血脉里看千百年家国记忆 2016-03-11
- 71岁老人捧出家谱佐证:董永是马鞍山董山里村人 2015-11-25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2015-11-18
- 重建历史智慧 浙江东阳以“好家风”引领民风社风 2015-10-26
- 福建上杭入台办客家族谱展 再掀寻根问祖热 2015-10-24
- 武进将建"中国家谱博物馆" 预计2017年建成开放 2015-10-20
- 200多年族谱不知该咋保护 后人寻专业人士帮助 2015-10-14
- “客家祖地”闽西组团赴台办客家族谱展 2015-10-12
- 宋磊教授首次发现“南陈北崔”之崔子忠族谱 2015-09-30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