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李姓起源

智能WiFi
李姓起源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8%,总人口大约在9200多万,如果加上海外华裔李姓,总人数超过一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的名义和图腾
    李、理,古时通用。古时法官的名称,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古时的李氏族当以宫名为原始氏族图腾,最终形成李姓。
    李,也是一种树名。蔷薇科,落叶乔木。叶倒卵形,花白色,果实球形,果皮紫红、青绿或黄绿。果可生食或制蜜饯。核仁、根、叶、花、树胶可供药用。古时的李氏族也有以李树为原始氏族图腾,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称,最终形成姓氏。

李姓的来源与演变
    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两大支:赢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赢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颛项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到了唐尧时代,颛项部落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赢。治水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因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是周的同姓后裔,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在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留于渝境的巴人成为板楣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李姓的第三支出自赐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当权者的赐姓和崇仰汉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外族不断进入中原,李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人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基因。发生外族流人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西域各国等族,以及犹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鲜人等外国人,之后这种融入从未间断过,北宋西夏国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明清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纷纷改汉族姓,尤以李姓为首选。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在当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唐朝赐予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李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成为国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入台湾。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为全国第一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土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李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李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支派众多,人口也多,故形成的望族也多。李姓的郡望多达1 2个,它们是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等。以陇西和赵郡最为著名,除少数民族的李姓外,其他各分支多出自这两地郡望。因此,堂号中多为陇西或赵郡。陇西为秦朝设置的郡,古城在今甘肃临洮南,其辖区相当于在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之地。而赵郡为北魏时设置,到唐朝时改为赵州,古城在邯郸,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地。
楹联  重要的李姓楹联有以下六副: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家藏邺架;召赴玉楼。
        狂歌痛饮双仙骨;素句呕心一锦囊。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右,忠良孝友笃家风。

家训格言  李鸿章是晚清大臣、淮军创始人、洋务派首领之一。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多有非议,褒贬不一。但是,其治家教子却甚有法则,其家训也可称得上中西思想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又融合了西方近代的智、体要求。他说:“俭之一字,能定人之恒久”;“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地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看淫剧,犯手淫,以至神经衰弱。其余有碍风化乡事,悉能挑动色欲端”,均当力戒。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历代李姓名人2251名,占总名人数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1 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排在第三位。
    我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春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道教的鼻祖李耳开始,李姓英才辈出。
    历代特有名望的有:战国时政治家李克,水利家李冰,赵国名将李牧;秦朝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名谋士李左车;西汉世民,名臣李吉甫,名将李靖,诗人李白、李商隐,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书法家李邕,史学家李百药;五代南唐国主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诗人李清照;元朝数学家李冶;明朝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哲学家李颙;清朝名臣李鸿章,数学家李锐,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民国时期戏曲家、文学家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当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名画家李可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哲学家李达,电影演员李小龙。

李姓血型
    李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6%,A型占28.7%,B型占28.8%,AB型占8.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