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居民聚餐祭祖

居民聚餐祭祖
  

  舞麒麟、全村出动祭祖、鞭炮一响全村赴宴的壮观场面……这一天对于坑梓办事处秀新社区新村村民来说是个大日子,它是全村一年一度祭祖日,热闹的场面堪比春节。
  为什么村民会如此重视这天?会挑中秋时分祭祖?羊城晚报记者前往一探新村的往事。
  年中祭祖原是为免耽农事
  按照国人传统做法,祭祖一般是在清明前后,很少会选在中秋前后。但大约60年前,新村人从如今的大鹏新区葵涌地区迁徙到新村开始,祖祖辈辈都选择在阴历八月十六祭祖,这是什么原因呢?
  新村村长黄勇辉向记者细述了个中缘由:中秋后祭祖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因为清明前后是农事最忙的时候,以农业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新村人,在时间上不允许清明时节去祭祖。另外有种说法,是因为清明节离春节太近。“这时候刚过完年,正是闹粮慌的时候。人们根本拿不出什么祭品,只有等到年中收成后再行祭祖。”黄勇辉进一步解释。
隆重仪式为尊重先人
  记者看到前往坑梓墓园参与祭扫活动的有70多人。到了墓园,村民们舞起了麒麟。进行如此隆重的仪式,一来是为了“唤醒”老祖宗,二来是表达对老祖宗的尊重。
  关于祭扫,村民黄小姐表示现在可轻松多了,在殡葬改革前,新村去世的人,安葬都很分散,远的安葬在葵涌地区,更有安葬在惠州的,就算安葬在同一个地区,各家的先人也会分别葬在不同的山头,大队人马扛着镰刀锄头从村里一起出发,到了山脚就会分道扬镳各忙各的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先人立碑会请人在碑上刻字,但以前条件艰苦,很多都请不起师傅,一般是自己随便用利器在石头上刻字就可以了。”黄小姐向记者说起了一件往事,说当年山上杂草丛生,自己用镰刀割了半天草都找不到自家先人的墓碑,无奈之下只好把祭品放在山上就走了,结果回去的时候原本好好的摩托车竟然打不着火,只能在大雨中一路推着回去,“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先人责怪自己没尽心吧……”黄小姐说。
  黄小姐还说,殡葬改革施行之后,新村人主动要求把先人集中安放,统一祭扫,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村人团结的一面。
游子回乡感悟亲情
  每年祭扫活动结束后,新村居民会在村委门口摆上几十桌聚餐。当天傍晚,随着鞭炮声一响,居民陆续从家中来到村委门口的操场用餐,菜式虽不多,但居民表示就爱凑这样的热闹。
  记者看到,厨房其实就在操场旁临时搭建起来的,赴宴的人虽多,但秩序非常好,有人负责炒菜,有人负责蒸鱼,有人负责布置餐桌椅。黄勇辉介绍,村民非常纯朴,不会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当天只要有空的都会出来帮忙。
  一位特地从香港赶回来祭扫的姚先生表示,自己的岳父是新村原村民,几年前去世了,这次全家11口人回来参加祭扫活动,虽然路途遥远但觉得很值。“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现在人老了就喜欢怀旧,喜欢回到老地方去看看。”姚先生感慨地说。
  姚先生表示,其实类似的祭扫活动香港也有,例如大埔头、林村等地,但一般10年才会举办一次,像新村每年举办一次的很少见,新村人对传统观念的敬畏,让他深受感动。“以前回来得少,但最近三年我都有会来,虽然不是出生在这里,但这里很有家的感觉,只要我还能走还能动,我就会带着老婆孩子多回来看看。”姚先生说。

                                          来源: 羊城晚报地方版(广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