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马氏血脉紧相连
以“寻根、圆梦、交流、合作、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将于2008年9月在河北省邯郸举办。据了解,世界马氏恳亲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是马氏宗亲恳亲、联谊、交流的国际性会议,前四届分别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江西省乐平市召开。
邯郸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有3000多年的文化史。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2300年前,赵国大将军赵奢因战功赫赫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其世孙赵兴因崇敬祖辈的功业,改赵姓为马服,后又去服为马。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现马氏后裔分布于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
承载这次历史盛会的紫山(又名紫金山)是马氏祖山,因马服君赵奢死后葬于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2008年世马大会代表寻根祭祖之地。它位于邯郸三陵乡境内,系太行山余脉,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4米,亦称邯郸第一山。
邯郸于2005年依托马氏文化,修复了赵奢墓,树起了高8.46米的赵奢墓碑,修建了马氏宗祠,投资350万元建成文化苑赵奢墓祭祀广场。先后接待了台湾和马来西亚寻根祭祖团,并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
2004年8月,第三届世界华人马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率团参加大会的马鹤凌老先生知道汉人马氏祖源地在河北省邯郸时,马上表态,他要组团到马氏祖源地河北省邯郸寻根祭祖。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汤锦程、马善田、蔺朝国等有关人士努力下,2005年清明节前后,马鹤凌老先生梦想成真。此举,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5年11月1日,马鹤凌老先生病逝,享年86岁。
在2005年4月5日的清明节,台湾、马来西亚两个马氏代表团到祖根之地——河北省邯郸市寻根祭祖,这也是二千多年来汉族马氏第一次大规模地登上马服山祭祀始祖赵奢。4月2日,台湾马氏寻根祭祖代表团由台湾马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马鹤凌先生率领,马来西亚马氏寻根祭祖代表团由拿督马振全局绅率领,两个代表团近30人,分别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在机场上受到了中国海外文化促进会和湖北、浙江、广东等马氏宗亲代表的欢迎。
4月3日早晨代表团乘坐北京至邯郸的城际列车,在列车上代表团成员们格外兴奋,谈笑风生,因为是第一次回祖源之地。4月4日上午,由段玉铭副秘书长主持,在邯郸宾馆举行了中华马氏文化研讨会,会上邯郸市和中国文物学会的专家、学者对汉族马氏的起源、赵奢的王子身份及赵奢的高尚品格、魅力、丰功伟绩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华马姓》的编著者、这次寻根祭祖之旅活动的主要组织、联络人马善田和《中华马姓》出版组马贵明、马千云两位先生向邯郸赵氏文化研究会、马氏文化研究会、邯郸市图书馆赠送了《中华马姓》一书及第三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特刊。会后代表团成员游览了与邯郸宾馆仅一墙之隔的丛台公园,瞻仰了坐落在丛台之上的赵奢的父亲赵武灵王塑像。并前往位于丛台公园内的七贤祠,瞻仰了始祖赵奢塑像。
4月5日清明节,两个代表团和广东、浙江、湖北、华北油田和邯郸市马氏宗亲等,浩浩荡荡的车队驶向位于邯郸市西北15公里处的马服山。到了山上赵奢陵墓,只见赵奢陵墓与山下的赵王陵在一条中轴线上。陵墓背后为椭圆形的山峰,墓前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前方台阶下两侧分别矗立着台湾、马来西亚寻根祭祖代表团所立的祭祖碑,上面分别镌刻着《台湾马氏宗亲寻根祭祖纪念碑记》、《紫山祭祖碑志》。
在始祖墓前代表团全体成员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马氏宗亲代表进行了祭祀,马鹤凌先生代表两个代表团和邯郸陪祭团团长马孟武先生分别宣读了祭文。代表团还分别在纪念碑两旁种植了松树,以示万年长青。并纷纷捧起墓前的祖根之土或红石,小心翼翼地装进早已准备好的小口袋里或用手帕层层包裹好,带回台湾、带回马来西亚。
4月6日早晨,代表团乘火车离开邯郸前往北京,下午乘飞机去陕西省西安市。4月7日上午,代表团来到了马氏第十一世祖马援故里毕公村(原名马服村)。马宽绪会长代表毕公村马氏宗亲,马鹤凌先生代表两个代表团分别致词,举行了欢迎暨揭碑仪式。然后代表团成员分批进入马援祠祭祖。下午,代表团参观了法门寺后来到了伏波村马援墓祭祖。毕公村、伏波村和附近的马氏宗亲们早已站在墓地等候,一起参加了祭祖仪式,马鹤凌先生代表两个代表团宣读了祭文。
两岸马氏之间可以说是血脉紧密相连。例如,台湾苗栗县通肖镇马家庄马氏祖先是陕西扶风人,马肇恭里长家里有一座“扶风堂”,已经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是台湾唯一的马家堂,每年都有众多马氏族人来此祭祖。
由西安乘车,沿西宝高速公路一路西行,2个小时即到扶风县。扶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面积约753平方公里,人口43万。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贞观八年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扶风是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古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后稷教稼”之地,古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相传4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氏为首领的姜氏部落在这里定居,建立了邰氏部落。商代后期,周人灭商而建立西周。此后250余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扶风县文物古迹颇多,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中外,现有各类文物保护点362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点15处。县北法门寺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1987年4月封闭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被视为20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发现。法门寺博物馆紧邻法门寺,主体建筑——珍宝阁,是仿照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高大宏伟,别具一格,与寺院真身宝塔相辉映。
法门寺博物馆内现有文物藏品两千余件,其中一级文物71件,二级文物37件。藏品等级高、质量精、种类齐全,为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绝世珍宝。此外,扶风县还有隋文帝泰陵、东汉班固墓、扶风城隍庙、东汉马援墓以及姜塬遗址、王家台遗址等。
扶风马氏家族是扶凤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世代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通官封重合侯,通之子马宾官拜持节使,通之孙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幼子马援最为有名,曾封伏波将军、新息侯、谥忠成,是扶风马氏家族供奉的祖先。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曾远征到当时的祖国南土交趾郡(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国中、北部)并留后裔于此。马氏族人均尊称其为伏波将军马援公。
现在越南白马寺中的白马将军塑像,据传就是当地人为纪念马援而建立的。马援之后马腾任西凉刺史,腾之子马超、马岱皆为三国蜀汉名将;同时期的马钧是著名的机械制造家和发明家,曾发明制造出龙骨水车和指南车等,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扶风境内马氏后裔现已发展为法门镇将军马家村、新店乡西伏波村、南阳乡邢马村、杏林镇马家堡等10余个聚居的自然村,人口近二万人。扶风县境内有关马氏家族的遗址、遗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处:
汉伏波将军墓位于扶凤县城西7华里处的东、西伏波村之间。墓冢呈覆斗形,南北长28.5米,东西宽25米,周长107米,高6米。墓前存碑仅剩两通,一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马氏后裔制“始祖伏波将军马公讳援墓”碑,碑头已毁;二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扶凤知县熊家振立、陕西巡抚毕沅书“汉伏波将军马公墓”碑。
汉伏波将军马援墓路碑位于马援墓北2华里处的西宝公路南侧,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汉伏波将军马援墓”碑一通,圆额龟座。“三马”祠遗址位于扶凤县城南飞凤山上,宋时曾修马伏将军祠,专祀马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增祀马融、马超,改称“三马”祠。
相关新闻
- 辽宁长城脚下义乌兵后裔千里寻根问祖 2015-12-19
- 第八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举行 2015-10-9
- 唯一健在的中国“飞虎英雄”陈炳靖30年后重回故乡 2015-10-7
- 株洲沈女士为续修族谱 家族40多人自驾南县寻亲 2015-10-5
- 中国好声音学员陈永馨祖籍泉港 回乡寻祖祭拜 2015-09-26
- 三地志愿者爱心接力 抗战老兵回到灵丘祭祖认亲 2015-09-3
- “寻根”历史 回忆过去 2015-08-26
- 仪陇客家联谊会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2015-08-17
- 福建侨办会见印尼侨领 冀侨领携侨胞参加恳亲大会 2015-07-25
- 牢记柳氏家规 寻根祭祖回归传统文化 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