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庄希平 (zhuangxiping)
- 别名、笔名:-
- 堂号、郡望:-
- 性别:男
- 血型:保密
- 民族:汉族
- 出生年月:
- 籍贯:浙江省宁波市
- 担任职务:企业家
- 所在地:
- 联系方式:-
- 祖辈:庄姓始祖 (zhuangxingshizu)
- 代理:nongying(注册日期:2011-12-13 15:23:17)
科技是庄希平敢拿硬骨头行业开刀、敢专门和国际巨头叫板的一把利器。
1996年,甬微投资创办了宁波市首家轴承研究所。他们与洛阳轴承研究所紧密合作,联合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和开发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制。有研究所作为基地,科学专家和技术人才顺利进入甬微。目前已有4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正式落户甬微,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名。
2000年之前,国内电机轴承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因为关键技术指标达不到欧美国家标准,关键部位的高精电机轴承只能依赖进口。是甬微改变了这一切。1997年到1999年,庄希平投资600万元,研制生产高精度、低噪音微型电机轴承。通过专项攻关,甬微成功开发出低噪音电机轴承、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电脑冷却风扇电机轴承等系列产品,并取得相关专利。
庄希平的小轴承开始远销欧美,仅2000年时就创汇100多万美元。2004年甬微的“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甬微的小部件国产化研发,开始不断戴上国字号的帽子。2000年12月,甬微又投资1200万元组建甬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绿色环保无汞碱锰电池的研发生产。2001年投产后,“双羊”和“双熊”电池迅速打开美国市场,不到3年就累计出口1000万美元。2003年,“6LF22、LR20、LR14绿色环保无汞电池研制生产”,作为能源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甬微的高技术环保产品引起国际巨头恐慌。在2004年底,美国劲量电池援引“337”条款,起诉中国电池侵犯其无汞碱性电池生产技术专利权。由于甬微的无汞电池百分之百出口美国,庄希平参与18家国内企业组成应诉团队,在初裁不利的情况下积极收集有力证据,终于获得了上诉成功,赢得了这场官司。刚开始生产微小型轴承时,为解决技术难题,他四处访贤问能。听说上海可以请到“星期天工程师”,他就三天两头跑上海。在这些兼职技术人才的帮助下,庄希平跨出了第一步。
临时且不固定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庄希平又跑到洛阳国家轴承研究所去“借脑”。这个研究所有两位参加过国家“风云一号”卫星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轴承方面的著名专家,历经艰辛,以一腔热情,终于把他们给请出了山。
外借人才只能解一时之急,庄希平决定组建自己的智囊团。1996年,他投资创办宁波首家轴承研究所。他听说湖南的军工厂有很多优秀人才,因为工厂效益不好人才开始外流。他就不断从那里挖掘人才,充实自己的智囊团。
庄希平用平坦来形容自己的创业之路,表面看来也确实如此。他说是因为选对了路,但是在千万条大道中,他慧眼独具地看中了这条夹缝路,靠的是胆识不是运气。很多企业家明知里面大有天地,但就是不敢闯进去,因为他们担心攻不下技术这道难关。啃骨头行业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更多,这也让许多企业家望而却步。
1996年,甬微投资创办了宁波市首家轴承研究所。他们与洛阳轴承研究所紧密合作,联合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和开发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制。有研究所作为基地,科学专家和技术人才顺利进入甬微。目前已有4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正式落户甬微,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名。
2000年之前,国内电机轴承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因为关键技术指标达不到欧美国家标准,关键部位的高精电机轴承只能依赖进口。是甬微改变了这一切。1997年到1999年,庄希平投资600万元,研制生产高精度、低噪音微型电机轴承。通过专项攻关,甬微成功开发出低噪音电机轴承、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电脑冷却风扇电机轴承等系列产品,并取得相关专利。
庄希平的小轴承开始远销欧美,仅2000年时就创汇100多万美元。2004年甬微的“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甬微的小部件国产化研发,开始不断戴上国字号的帽子。2000年12月,甬微又投资1200万元组建甬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绿色环保无汞碱锰电池的研发生产。2001年投产后,“双羊”和“双熊”电池迅速打开美国市场,不到3年就累计出口1000万美元。2003年,“6LF22、LR20、LR14绿色环保无汞电池研制生产”,作为能源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甬微的高技术环保产品引起国际巨头恐慌。在2004年底,美国劲量电池援引“337”条款,起诉中国电池侵犯其无汞碱性电池生产技术专利权。由于甬微的无汞电池百分之百出口美国,庄希平参与18家国内企业组成应诉团队,在初裁不利的情况下积极收集有力证据,终于获得了上诉成功,赢得了这场官司。刚开始生产微小型轴承时,为解决技术难题,他四处访贤问能。听说上海可以请到“星期天工程师”,他就三天两头跑上海。在这些兼职技术人才的帮助下,庄希平跨出了第一步。
临时且不固定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庄希平又跑到洛阳国家轴承研究所去“借脑”。这个研究所有两位参加过国家“风云一号”卫星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轴承方面的著名专家,历经艰辛,以一腔热情,终于把他们给请出了山。
外借人才只能解一时之急,庄希平决定组建自己的智囊团。1996年,他投资创办宁波首家轴承研究所。他听说湖南的军工厂有很多优秀人才,因为工厂效益不好人才开始外流。他就不断从那里挖掘人才,充实自己的智囊团。
庄希平用平坦来形容自己的创业之路,表面看来也确实如此。他说是因为选对了路,但是在千万条大道中,他慧眼独具地看中了这条夹缝路,靠的是胆识不是运气。很多企业家明知里面大有天地,但就是不敢闯进去,因为他们担心攻不下技术这道难关。啃骨头行业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更多,这也让许多企业家望而却步。
无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