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两会特别报道 文化力量 擦亮中原经济区“窗口”

两会特别报道 文化力量 擦亮中原经济区“窗口”
  

 

    “文化也是生产力”。“寻根经济”渐成规模;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示范园区,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四大定位之一“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暗合;河南需要整合的文化资源还有很多,文化力量将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擦亮“窗口”。
    开封一堆遗产待开发
    “这是开封的机遇,做好文化产业,开封会迅速走出失落。”当听到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示范园区后,老家在开封的张国文很兴奋,仿佛看到了开封重生的前景。
    张国文说,开封有“一城宋韵半城水”之说,丰富的宋文化,使得这个城市格外特别,但几年前,《纽约时报》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把开封作为历史的坐标,惊醒纽约,不要学开封这个1000年前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走向衰败。“这让我们很伤心。”张国文回忆当初看到这篇文章时的感觉。但他承认,开封的确衰败了,走在开封古城,现在连一个大型停车场都很难找到,建筑很拥挤、部分区域很破旧,完全没有过去所谓的繁华景象。报道上说,开封老城区人口60万左右,但真正适合容纳的人口应在10万~20万,这样密集的人口,以及已经落后兄弟城市的境况,曾经让开封陷入尴尬境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封应该在这上面做好文章,但以前空守着一堆儿文化遗产没有很好地开发。现在看来,机会来了。”张国文说。
    关心家乡的张国文注意到,早在2008年,开封市政府就决定将这座有着2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当年就被省里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短短的三年之后,就上升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这个速度,体现了开封寻求突破的决心。”张国文评价说。
    围绕“宋文化”发展产业
    张国文注意到,在2008 年对开封文化产业示范区的规划中,规划的园区总面积1486.8公顷,包括“一城四点”;但现在成为国家级示范区后,规划有了新的改进,由“一城四点”进一步划分为“两环十二区”。
    其中“两环”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指的是开封14.4公里的城墙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城外环城公园建设,形成环城名胜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景区;第二个是指城区内“五湖四河”的水系工程及两岸观光风景圈。
    这体现了开封的两大特点,作为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城市,开封的明清古城墙环绕了开封老城区一周;第二个就是开封的水系发达,素有“北方水城”之称。
在规划中,还有十二个产业区,这些产业区包括艮岳宋代园林文化产业区、龙亭宋代宫廷文化产业区、清明上河园宋代民俗文化产业区、天波杨府宋代英烈文化产业区、铁塔、大相国寺等宋代宗教文化产业区、宋词文化公园产业区、开封府和包公祠宋代府衙文化与清官文化产业区、鼓楼商业饮食文化产业区、繁塔和禹王台园林文化产业区、“城摞城”遗址博物馆黄河文化产业区、收藏文化论坛坛址东京艺术中心收藏文化产业区和创新文化产业区等。
    从这些产业区的名称可以看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定位就是“宋文化”。根据规划显示,宋文化的核心文化包括黄河文化、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名人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宋词文化、民俗文化、工艺美术文化。
    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开封开展文化产业的野心是巨大的。根据规划,其重点项目52个,项目规划总投资为220亿元。
    去年,开封已经投资了45亿元,用于修复古城及水系等。
    中原文化产业开发样本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国家级示范园区与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相约而来,对于河南来说,有着双重的意味。
    就中原经济区来说,如何定位怎样发展,有一个理性的规划。其规划中有四大定位,其中一个定位就是“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这个定位,显示了河南独特的文化优势,并且要靠此优势,发展壮大自己。在中原经济区的十大支撑体系中也提到了“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很显然,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与中原经济区的这一定位契合,上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区后,其开发前景及模板,也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开展文化产业的样本。
就河南的文化资源来说,类型完备,可以开发的有很多。其中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仅河南已经明确的历史文化点就有28168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化单位96处,占全国的第二位;其类型分为源文化(华夏文明之源、姓氏之源和民族思想之源等)、古都文化、帝王文化(太昊陵、商汤建都、朝歌故台、皇帝故里)、名士文化和书院文化等。中原经济区定位之一的“华夏文明传承的核心区”,就是由这些核心文化类型组成的。
    如此众多的文化类型,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整合,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产业,其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建设作用不可估量。
    去年,凤凰卫视掌门人刘长乐来河南访问时曾指出,“中原经济区崛起的路径中间,应伴随着中原文化的崛起,或者说是中原文化的复兴”。“在经济的崛起中,文化是一大部分。”针对文化复兴的作用,刘长乐举例,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5%,英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16%,日本的文化产业占GDP的15%,北京市在做“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了文化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要由5%上升到15%,而我国现阶段的平均数字为3.47%。“河南文化产业在河南的GDP中占多大比重,我没有查过资料,但我相信不会太高。因此,中原经济的崛起应该包括文化的崛起,文化产业的份额如果能够提到15%,那河南的发展就到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刘长乐说。
    刘长乐认为,文化崛起不但在经济崛起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文化崛起也是经济崛起的重要资源,两者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先行一步的“寻根经济”
    事实上,在河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上,最近几年已经开始集体觉醒,做得最有规模的是“寻根经济”。
    河南寻根经济的集体觉醒体现在寻根文化的多点开发上。这种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中华人文始祖的开发。周口淮阳开发了伏羲文化,利用伏羲定姓氏万姓同源召开姓氏文化节,这种创新使得其声势超过了天水;新郑在开发黄帝故里上虽然比陕西晚,但一直坚持不懈。
    第二主要体现在对姓氏祖根地的开发上。这几年林、刘、谢等姓氏的开发很成功。2004年8月,全球谢氏宗亲近千人在谢姓人的祖源地南阳举行了联谊恳亲大会。
    河南寻根经济操作相对较成功的是2003年在郑州举办的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最终确定了河南“客家人祖根地”的地位,其“寻根、联谊、合作、发展”的目的也得到实现。在会后,全省签约的合作项目共35个,仅在郑州市就成功地签订了31个,项目总投资27.2亿美元,合同外资24亿美元。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从1999年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通过研究发现,河南在寻根方面具有开发价值的姓氏有341个、遗存1098处、河南籍名人2947个。其中,在依数量多少而排列的300个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
    但这么丰富的根文化资源,在改革开放之初,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像沿海一些地区一样,帮助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虽然近几年有所觉醒,但现在河南的不少寻根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也处于无序或相对无序的状态;在开发寻根资源上,为了争夺各自利益,难免会发生冲突,这将直接影响寻根经济的发展。“河南的根文化经济需要整合。”一位专家分析说,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提到了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像寻根经济一样,进行有效的整合,把河南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然后再合理规划,以避免寻根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