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湖北一七旬老人放弃天伦之乐 "蜗居"18年修族谱

湖北一七旬老人放弃天伦之乐
                                                                 邹绍智老人近照
    “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史,人活了大半辈子,总会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上,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昌庆旭获悉,现在民间修谱热正持续升温,已是“无姓不修谱”。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分会有邹、方、谢、胡等14个姓氏会员,都在编修族谱,从全国范围看更是“无姓不修谱”。昌庆旭介绍,近年来修谱出现了很多新特点,修全国性姓氏通谱者越来越多。借助修谱软件、让家谱登上网络平台也已是大势所趋。而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的观念让族谱不再是“儿子的天下”,女儿入谱已被普遍接受。
    “民间对修谱不仅热情,还看得很神圣。”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技术科科长吴迪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该中心曾为流芳胡姓修谱,这支胡氏在世人口仅几百人,包括逝者在内入谱人数仅千人,在动辄几万几十万的族谱中实在是不起眼。但为将40本族谱接回村中,胡氏族人竟动用了40辆车的车队迎谱,言行举止更是毕恭毕敬。
    昌庆旭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吴迪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几十万,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省内一支方姓还曾通过修谱联络到各地宗亲,一次聚会就吸引了几千人参加,当地借此吸引了大量宗亲返乡投资,一举致富。
    湖北大学档案学专家覃兆刿教授认为,我国有家国一体、忠君敬祖的传统,家谱寄托了中国人对家族的最高膜拜。近年来大量人口离乡,生活富裕的同时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但族谱中出于宣扬宗姓的需要会有很多不实之辞,需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新谱修撰。
    线装书、繁体字,如果你对族谱的印象还停留在此就“OUT”了,古老的族谱早就与时俱进跨入数字时代了。专业修谱软件和网络家谱平台的出现,让“一键寻亲”成为了现实。
    在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吴迪向记者展示了软件修谱的便捷。人们先将入谱者的世序、字辈、性别、姓名、生卒时间、葬地朝向、文化程度、职务等信息登记在册,专业修谱员会将每个人信息录入修谱软件,而后就可实时生成族谱了。这样编修族谱不仅方便随时修改,效率也更高,以一个3万-5万人的族谱为例,用传统手工编排需要2000个工作日,一旦有增删修改就得重新编排所有人的索引页码,而利用软件仅需百余个工作日就可完成。
    因为世系关系的复杂,族谱曾是难懂的“天书”,网络族谱数据库的出现让族谱更平易近人。“以前即使是熟悉族谱的人,要查出一个人向上5代的世系关系至少也要2个小时,现在只要在数据库中输入名字,马上就能看到你的‘家族树’。”吴迪介绍说,该中心数据库中已有500万人的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搭建一个亲缘平台,人们就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了。网络族谱还可以与个人博客、网页链接,让族谱成为“活”的社交网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