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西南地区鲜氏家族聚会 数年编纂家谱废稿210斤

西南地区鲜氏家族聚会 数年编纂家谱废稿210斤
  

 

    奔波数年,癌症老人与同姓人合力编纂《鲜于氏总谱》。
    从有“鲜于”姓氏的第一代开始,至今已经有159代。家谱定稿时,废稿竟达210斤。
    昨日,60多名鲜氏后人在成都聚会,据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鲜氏家族首次聚会。
    昨日上午,成都市西马道街,60多名鲜氏后人齐聚一堂,他们有的来自贵州、云南、重庆,更多的是四川南充一带,他们喜悦地交谈着生活近况,交换名片。这一个久违的聚会,让失去联系已久的鲜氏后人又走到了一起。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鲜氏家族首次聚会。
    60余鲜氏后人 昨日相聚
    在昨日的聚会现场,来自南充市南部县的鲜义建拿出了一本600多页的《鲜于氏总谱》,让这个聚会达到高潮。“这本总谱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宗!”据鲜义建介绍,“鲜于”的姓氏出自于子姓。当时,商纣王的叔叔称为箕子。由于纣王的荒淫残暴,经常纳谏的箕子被关。后来,周武王灭商之后,放出箕子。箕子便出走建国,他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于是,他将国名“鲜”字和封地名“于”合成为姓,称“鲜于氏”。后经发展,“鲜于”氏有的简称“鲜”氏。
    鲜义建拿着总谱讲解着历史,也历数鲜氏的名人,鲜氏后人听得津津有味。一名在民政部门工作的鲜氏后人称,“俗话说光宗耀祖,我们了解了祖先,更能促进我们的工作。同时,这种意义不仅是寻根,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家谱很有意义。”
    数年编纂 废稿有210斤
    《鲜于氏总谱》有60多万字,这本厚厚的书凝聚的是鲜氏后人的努力。
    据了解,2003年,四川一名企业家鲜扬提出修家谱,了解姓氏文化。由于工作繁忙,鲜扬共出资50000元,作为修家谱的费用。当时,西充县一名叫鲜德伦的老人担任了家谱的编纂工作。
    当时他还在司法系统工作,几乎将所有节假日都用在了编纂家谱上。由于南充、阆中、巴中一带鲜氏后人比较集中,他便反复探访,还去过云南、贵州等地。那时,他刚做过胃癌手术,必须服中药调理,他的包里常常揣着药瓶。有时候,他在外面吃了稍微硬点的东西就会胃痛,他总是放点开水泡一下,边吃边揉着胃。吃完继续探访族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鲜虹。鲜虹家有一本祖传的鲜氏家谱——光绪8年时,由鲜虹的高祖鲜潮海以及儿子编纂。听闻编纂家谱,鲜虹不仅拿出“祖传之宝”,还承担起家谱的设计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鲜德伦又收集到川内另外三本鲜氏族谱。更大的收获来自于东北师范大学鲜于泽教授提供的历史文献,记录箕子建国的历史以及“鲜于”姓氏的起源。
获得这本文献后,鲜德伦花钱请人翻译,后又请老师将这些文献打上标点符号断句,以便更清楚地阅读。
    搜集史料的同时,鲜德伦还进行着编纂工作。为了挤出更多时间,他每天五点就起床,开始梳理鲜氏家谱。这种梳理从有“鲜于”姓氏的第一代开始,至今已经有159代。
    鲜德伦整理的文稿全部是手写的,写完后拿去打印,每次至少打印上千页,继而再修订,添加最新获得的信息。如此反复,这七年间,他一共修订了八次才最终定稿。等到定稿那天,他将作废的草稿卖掉时,废稿竟有210斤!
    昨日,鲜德伦将凝聚着心血的书带到成都,并赠送给鲜氏家族后人。鲜德伦称,这本书已正式出版并发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