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两个姓氏如一家

两个姓氏如一家
  

  东坑社区位于公明办事处东部,与公明大部分社区的“单姓”不同,东坑自400多年前立村以来,本地居民一直以钟、黄两姓氏为主,也分别设有两个祠堂。本期《寻找光明记忆》走进东坑社区,在“钟氏宗祠”和“翠崖黄公祠”里听社区老人们将故事娓娓道来,探寻钟、黄两姓如何从最初的划清界限、各住一边到如今的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此外,东坑社区的传统小吃闻名遐迩,这里依旧保持着传统节日做传统小吃的习俗,一到节日里,糖不甩、钵仔糕、薄撑等小吃随处可见,引人食指大动。
祠堂里讲述东坑往事
一个地方引来两家人
   “翠崖黄公祠”位于东坑公园旁边,社区老人们几乎每天都在祠堂大堂里其乐融融地聊天、喝茶,好不热闹。这群老人家全都是黄姓,在退休后,祠堂成了他们休憩、娱乐、聚会的理想场所。
   东坑的黄氏宗祠之所以命名为“翠崖黄公祠”,是因为翠崖是他们最早前来东坑拓荒的祖先。翻新后的祠堂精美整洁,堂内屋瓦上翘起的飞檐乃至瓦片的颜色,无不从细节处透露着这个家族的深厚历史。黄广胜老人已年近九十,祠堂门口的那副对联就是他送的。老人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东坑的来历:“这里最早的居民是从西乡黄田迁居而来的,当时村周围地形都是小丘陵,在高处望去像一个个小坑,正好村的东边有一条坑靠近铁山江,所以就把这里叫做东坑。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差不多有500年了。”
  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黄广胜对古老的故事仍记忆犹新。据他介绍,钟姓是打铁世家,他们从东莞到东坑,开始只是走村过乡四处为家去打铁,仅搭了几间简单的茅棚居住。来到东坑后他们觉得要有个固定的住所作为根基,就把茅棚拆掉,在东坑建房居住了。虽然钟姓来得早,但最先在东坑群体定居的却是黄姓先人。他们从光明木墩村迁移过来定居后,很快就修建了属于自己的公祠。老人笑着说:“别看村里钟姓人比黄姓多,我们的祠堂比他们要古老呢!”
“钟氏宗祠”与“翠崖黄公祠”相隔只有两百米,和“翠崖黄公祠”每日开放不同,“钟氏宗祠”只有在过年、清明、重阳、嫁娶等重要时刻才会开放给族人前来拜祭祖先。“钟氏宗祠”也被翻新过,祠堂内装潢较新,整洁干净。从附近居民口中得知,村里曾经有个村规,黄姓祠堂钟姓族人可以去拜,但钟姓祠堂只允许钟家人拜。据说,黄姓是江夏堂,钟姓是永昌堂,而江夏堂曾有名人拜过,永昌堂则没有,因此,村里的大部分男青年娶亲结婚都在黄姓的“翠崖黄公祠”拜堂。
从闹分裂到矛盾化解
两姓人同筑和谐社区
  俗话说:洗碗也有相碰时。两姓来到东坑定居后虽然各住一边,但几乎是挨着的。后来,他们之间有了摩擦,双方就协议建立围墙。从前两姓也曾有一段和睦相处的好时光,好得称兄道弟,亲如一家。老人介绍说:“当时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立了一个规定,两姓之间不准通婚,理由是既然亲如兄弟,就不能越规通婚成为亲家。”
和谐的日子维持了一段时期后,两姓之间便发生了争斗纠纷。老人回忆道:“当时发生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耕地用水问题,钟姓依仗人多,霸占水源灌溉作物,我们要等到他们用完水了才能用,所以当时我们编了句顺口溜,‘日出晴天钟家水,滂沱大雨水归黄’;二是因争地界问题引起打架,旧时耕田要拾猪粪做肥料,两姓分清界限,要在各自划好的地界内拾猪粪;三是因一方塞断了水路引起另一方不满而引起争端。”据数位老人家介绍,时间一久矛盾越积越深,两姓就成了仇敌,虽然隔壁的周家村派人来调解,但无济于事。
  解放以后,东坑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并设立村会长、调解员。1951、1952年间,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时,这里逐步调整班子,组织成立了东坑工作队。工作队的任务是一边入村访贫问苦,一边做两姓人的调解工作。工作队多次调解,终于化解了两姓之间的矛盾,停止了纠纷。两姓逐渐和好后,为巩固效果,新班子把这里的居民有意识地分成六个组,每个组都有两姓人在内。这样,虽然后来两姓之间也产生过小争执,但大家有商有量,很快就能解决问题。从此以后,两姓人日趋和好,变得越来越互助互爱,和睦相处,回到了最初的“一家人”,成就了今日的和谐社区。
团圆和美“糖不甩”
传统小吃寓祝福
  东坑社区的传统小吃闻名遐迩,社区里至今都保持着传统节日做传统小吃的习俗,许多社区主妇也都是做传统小吃的好手。今年元宵节,社区举办了美食节活动,糖不甩、钵仔糕、薄撑、煎堆、茶果等小吃琳琅满目,让人食指大动。活动中,居民纷纷围到主桌前拍照留念,等到开吃,美食基本是被“秒拿”,眨眼功夫就被一扫而空。有些人拿得多了就同其他人互相交换着吃,也有让给老人家吃的,邻里之间气氛和美温馨。
  在众多的传统小吃中,不得不提的是最具代表性的糖不甩,这有趣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很甜蜜。糖不甩又名如意果,在公明东坑、合水口、上村、下村、薯田埔等社区都很受欢迎,口感酥滑香甜、老少咸宜。东坑社区的本地居民钟太太说:“糖不甩可以说是汤圆的孪生兄弟,做法简单,我们过元宵和中秋都喜欢做来吃。”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有关,旧时男婚女嫁比较保守,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相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糖不甩,就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意味着大功告成,甜甜蜜蜜的日子指日可待。

                                                                                                                                 来源:深圳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