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新郑:黄帝诞生地 百姓之祖根

新郑:黄帝诞生地 百姓之祖根
  

     新郑黄帝的祭祖大典上,一位海外侨胞曾问:他两年前清明节曾在陕西黄陵参加大祭祖活动,同是祭典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为什么要分别在河南和陕西两地举行?
  原因很简单,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地,陕西黄陵是轩辕黄帝的寝陵所在地,这两地都是祖先神灵所致之地,同是中华儿女对始祖的崇敬和祈祝的地方。
  黄帝出生地河南新郑不仅是远古先民的居住地,也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这里曾经是有熊氏之墟、祝融氏之墟,郐国、郑国、韩国等先后在这里建都,大量的姓氏也诞生于此,华夏子孙从这里播迁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
  黄帝衍生的中华姓氏
  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原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部落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在轩辕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黄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又一统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国语·晋语》所述:“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相传黄帝在位百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得姓者有14人,分为12个姓而后世各国,经过不断繁衍,并且与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
  在黄帝后代的发展中,根据《世本》一书的统计,从传说时代到先秦时期,曾经有101个方国自称是他的后代。后来,这101个方国又进一步分化出10个氏。加上由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人而来的方国和氏,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相传都属于黄帝族系,都是黄帝的后代,大约有800多个姓氏。
  黄帝族的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中国现今的120个大姓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上,或是从地缘上,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中原密切相关。据统计,在这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个姓,占总数的72%。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其主要姓氏有: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而由黄帝直接衍生而来的姓氏,有不少是现在常见的大姓。例如:张、王、李、赵、陈、刘、黄、周、吴、杨等。

  有些黄帝族姓氏还留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例如张姓,相传出自黄帝的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箭,担任弓长的职务,进而由“弓”、“长”两个字组成一个“张”字,于是便有了张姓。传说西周穆王时,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马车夫,有驾御千里马的本事。周穆王在瑶池幽会西王母流连忘返,东方的徐偃王乘机作乱。周穆王听说后急忙赶回来,乘坐的便是他驾的马车,一日千里,及时平定了这次叛乱。事后,周穆王认为他劳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赵城,他的后代便姓了赵。所以,如今的赵姓人也是黄帝子孙。

黄帝故里

  历史印证

  黄帝是一位原始部落联盟的首领,距今大约五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由于生活时代久远,他的事迹大多依靠世代口耳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仅在黄帝出生地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包括台湾史学家,通过古代历史文献、黄帝活动遗迹、民间传说、考古资料、自然地理和天文资料、地方名物、姓氏起源以及历史上的认同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考证,得出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出生地这一结论。

  新郑一带的地名山川独具特色,有许多地名和风物都与黄帝和他的臣子们相关。在许多古代历史文献记载:轩辕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生于轩辕之丘”,“都于有熊”。而“有熊”和“轩辕之丘”的准确位置即为河南新郑。

  如今,河南新郑轩辕黄帝的活动遗迹甚多,以新郑和周边为中心的地区及它的外围区与史书记载遗迹有40多处相符合,如:有熊、轩辕丘、轩辕故里、黄帝口、黄帝饮马泉、黄帝御花园、黄帝避暑洞、轩辕宫、轩辕庙、讲武山等,与这些遗迹相伴的还有许多黄帝民间传说。

  当代知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氏之国’,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

  他欣然为新郑黄帝故里题词“中华文明,轩辕故都”。

  自2006年以来,河南新郑每年三月三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大盛事,共同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祝愿世界和平和谐。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又高规格主办,邀请了许多台港澳政要、海外知名华侨华人领袖参加。

源自新郑的姓氏祖根

  河南新郑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和仰韶文化基本同时期的裴立岗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自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东迁,以新郑为国都,至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郑国、韩国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39年。

  新郑作为郑韩两国的都城达五百多年,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之一,留下了灿烂辉煌的郑韩文化,而其中的姓氏文化更是郑韩文化中逸丽奇葩。

  新郑姓氏大多与轩辕皇帝和郑韩建都有关,有许多姓氏还有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以“轩辕”复姓为例,《姓解·六三》中解释:“《姓苑》中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也。”《姓氏急就篇》中也说到,轩辕是黄帝的号,因为黄帝当年“居轩辕丘,号轩辕”。后来经人研究发现,轩姓、辕姓、轩辕姓确是黄帝的后代,因为在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官府不允许民间有复姓,所以复姓者不得不改姓,所以姓轩、姓辕或复姓轩辕的,都应是轩辕一族。

  一些与郑韩故国有关的姓氏,例如郑氏,有文献记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于咸林,为郑国。后郑武公东迁于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郑氏公卿纷纷外迁。其后裔遂以国为姓。郭氏,据《抱朴子》载:“禹乘二龙,郭支为御”。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周代初年,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东虢,后被郑国吞并,因虢、郭音同,其后多为郭姓。段氏,源出春秋时期郑国的共叔段。郑武公姬掘突在中原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段氏出自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韩氏,韩氏源自姬姓,系以国为氏。其起源之一是源自战国的韩国。韩国定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原韩国王族以国名为姓氏。何氏,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其中一支逃至江淮一带,因怕秦始皇的暴虐,“乃改韩为何”。目前国内及海外的何氏均属这一支的后代。

  有数据显示,河南新郑是中华姓氏发祥最多的县市之一。

中华姓氏墙铭刻三千姓氏

  2007年农历三月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到河南新郑拜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当他走到中华姓氏广场,停下脚步凝望着矗立眼前的中华姓氏墙,墙面上篆刻有中华民族的三千个姓氏,近距离地感受中华民族血缘祖根的源远流长,他欣然题词:“扫蒙昧,定中原,世胄文明於焉开”,表达了对黄帝丰功伟业的深深敬意。

  河南新郑中华姓氏广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以姓氏为主题的广场。广场总面积约17000平方米,中心置黄帝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坛周围设三个层面,上层是以“风”系为主的姓氏,第二层是“女”系下传姓氏,第三层是宋代排列的百家姓。鼎坛附近还设5道中华姓氏墙,上边刻有占总人口1%以上的有文字考证的3000多个姓氏。

  据了解,作为中科学院遗传与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这些姓氏都是首次对外公开发布。主要是让海内外前来拜祖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祖先,寓意“落叶归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