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平乐华山老街:600米街道蕴涵三省27姓文化

平乐华山老街:600米街道蕴涵三省27姓文化
  

     在桂林市平乐县同安镇华山村委有一条600米长的老街,从明朝开始,陆续有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人搬迁至此做生意,到清末一度非常繁华,几百米的街道上有几十间店铺,居民有27个姓氏,至今他们还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方言。
   近日,记者走进华山古街。街道分为上下两部分,一条宽约4米的石板路两边矗立着两排老房子,偶尔也冒出一些现代新房。老房子的建筑不算高大,一般只有两层,以木质结构为主,在夕阳的影射下,显得古色古香。
    在一间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85岁的易文达老人,老人是位退休老师。虽然耳朵有些不好使,但说起老街,他思维清晰。
    他介绍,老街原来只是一条驿道,没人居住,到了明末,被广东的商人发现,虽然这里只是一条小驿道,但是人流量大,适合做生意。于是,一些广东佛山的商人就陆续搬迁到这里做生意,并建起了房子。最开始搬迁到这里的广东人以李、易、胡、陈、梁五大姓为主,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一些福建、湖南的商人也开始搬迁到这里来做生意并定居。
    “主要是水上运输发达。”老人说,因为离老街几百米处就有一个渡口,商人们从广东等地运来火柴、布匹、煤油等物,再用马驮到街上卖。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集市,到了清末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时期,街道虽然只有600米,但建有90间房,45个铺面,一楼用来做商铺,二楼用来住宿。到了圩日,就连镇里的人都来赶圩,每圩都有数千人来往。街上有伙铺(住宿吃饭的地方)、药店等。
    记者跟着老人来到街上,一路寻找关于老街的记忆。记者看到,几乎每间房子的一楼窗前都有一个用石头砌成的方形台子,台子高约一米,两平方米大小,这就是当时铺子卖东西的地方。他说,当时的铺子都是这样设计的,在一楼门边的窗户前设置一个石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过往的路人需要什么就自己挑选,选好讲好价钱后通过窗户把钱递给老板就可以了。600米的街道,就有45间铺面,也就是45个这样的台子,平均每10多米就有一个,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程度。
    走在街上,记者还看到现保存完好的几座古民居,青砖青瓦,间间相连。走在街上,古朴风扑面而来。
    华山最大的古建筑就算是妈祖庙,前面是粤东会馆,后面是天后宫(即妈祖庙),面积共有1200平方米。天后宫内的妈祖金身为一坐像,面目慈祥,美丽端庄。据记载,在平乐境内有妈祖庙三座,榕津古镇、平乐镇各一座,其中规模最大数华山的妈祖庙。
    由于华山村的大部分村民来自广东和福建,所以,建设妈祖庙的理由是充足的。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平乐县同安镇华山村居民与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妈祖文化节”。由于华山村的“妈祖庙“在附近远近闻名,十村八里的乡亲都会赶到华山村过“妈祖节”。
    如果遇上三年一次的“妈祖”出游,庆祝活动将盛况空前,吸引上万人来参加活动。
    繁华的小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做生意定居,到了乾隆中期,小街也从原来的百余人慢慢发展到数百人,真正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
    “最多的时候街上有27个姓氏。”老人说,由于来老街的人越来越多,姓氏也越来越复杂,从最开始的5大姓逐步发展到27个姓氏,也就是说平均二三十人就是一个姓氏,这样的情况在当地非常少见。同时这些不同地方的人还保留了自己的方言,比如广东搬迁来的在家里就说广东话,福建搬迁来的在家里说福建话,湖南人就说湖南话,不过到了街上大家就都说本地土话了。
    由于华山古代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历史文化悠久,2013年荣获了“广西古村落”荣誉称号。华山村历史上出了两个进士,明清时御赐三甲进士、桂林知府府官李炳文最为出名。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