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四川“罗”姓人全国排第一 传说为火神吴回后裔

“四川“罗”姓人全国排第一 传说为火神吴回后裔
  

  隋唐故事,通过戏剧、评书、小说、影视等,在中国深入人心。其中有个英雄人物叫罗成,在隋唐十八杰中排名第七,煞是了得。但在历史上,没有罗成这个人,是虚构的,原型是罗士信。几千年来,罗姓英才辈出,小说家罗贯中,南宋学者罗愿,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宋代理学大儒罗从彦,明末清初江西画派创始人罗牧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罗姓人口目前接近1300万,是全国第20大姓。四川罗姓约200万人,是全国罗姓第一大省,也是四川第九大姓。古代活动于川东北地区的賨人虽然有“鄂、罗、朴、昝、度、夕、龚”7个姓氏,但其中的罗姓鲜有耳闻。目前四川的罗姓,大都是移民后裔。
罗的释义:本义是捕鸟的网
  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但罗和网是有区别的,罗比网要密实一些,而且用来编织的丝绳也要细得多。后来,人们把那种孔非常细密的筛子称为罗,并由此引申出了搜罗、招致等意思。
  《韩非子·难三》中说:“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意思是说,把天下当作捕鸟的罗网,那么,小麻雀都逃脱不了。这句话,就是“天罗地网”这个成语的出处。
  罗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罗字的顶部是一只飞鸟,下面是一个人双手张开成网状,表示鸟被网扣住,飞不走了。罗字,很形象地表达了拿着网罟捕鸟的样子。秦朝时,演变为小隶体的罗字,在上面的网下增加了“系”,表示网是用丝编织而成的,鸟也进入了网中。
罗姓起源:火神吴回的后裔
  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去世,他的墓志铭上有“升龙之族,有熊之胤”8个字。《帝王妃》中说:“黄帝生于寿丘,国于有熊。”这表明,至少在隋唐时期,罗姓人就奉黄帝为始祖。这里有怎样的渊源呢?
  黄帝的曾孙叫颛顼,颛顼的曾孙叫吴回。吴回有功,帝喾命他为祝融(火正官),掌管民事,吴回被后人尊为火神。什么是火正官呢?远古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钻燧取火的经验,但燧石(火石)的开采、加工等活儿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黄帝就专门设置了管理这个行当的职位,地位挺高,权力也很大。火正官也叫祝融官,史上有两个祝融,一前一后,一“号”一“职”。在前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后人尊为赤帝的祝融氏;在后的是颛顼曾孙,老童之子,先后当上“火正”的重黎和吴回。
  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生了6个儿子:樊、惠连、葳、求言、安、季连。这6个儿子后来分化为8个姓,史称“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季连姓芈,季连的孙子叫穴熊,是此后荆楚国君熊姓的起源。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从此分支而出。
  因吴回是最早在朝中为官者,故罗姓子孙尊奉吴回为罗氏开宗始祖。
  此外,罗姓还有少数民族或他姓改姓的。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全都改为罗姓。又如,春秋战国时,有赖氏族人遭受楚灵王迫害,改姓罗、傅。
不屈的罗人:灭国后又复国
  如今,近1300万罗姓人,主要来源于罗国遗民的后裔。说起来,罗姓真的是命运多舛,跌宕起伏。上古时代,罗姓先辈居住较为安定。罗国被楚国灭后,子孙四散;凌甫复国,又得团聚。在以后历代的兵乱中,罗姓累遭其害,南迁北徙,历尽艰辛。但罗姓仍然顽强地繁衍生息着,如今已是全国第20位大姓、四川第九大姓。
原始部落罗人编织罗网捉鸟
  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首领。夏朝时,季连后裔穴熊氏部落活动在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
  在熊山南边280里处,有大小罗山,穴熊氏部落中的一个部族生活在那里。大小罗山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那里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小溪清水长流。低洼处杂草密布,密林中猿猴成群。白天虎豺出没,傍晚百鸟归巢。大雁、鸬鹚、鹈鸪等,漫天遍野飞窜,好一个鸟的天堂。
  这个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春秋两季期间,当地人晚上在地势宽阔的高地上,用木柴堆积成篝火,周围用网围上,然后点燃篝火。森林里那些成千上万的鸟儿,看到火光,纷纷朝篝火猛冲俯扑而来。结果,它们都撞在围着篝火四周的网上,大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晕头转向地四周乱窜。当地人趁机上前,用棍棒将鸟击落在地。没过多久,篝火周围就跌落了大量鸟儿。当地人将鸟儿捡起来,满载而归,成为美味佳肴。
在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时期,这里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儿更多。居住在此处的部落,学着蜘蛛织网,编织罗网捕捉鸟雀,肉为食,羽为衣,代代相传。这个张结罗网的部族,分自穴熊氏部落,以熊为姓,被称为罗氏族、罗网人、罗人。他们用羽毛编织而成的衣服,被称为罗衣、罗裙,编织的网被称为罗网。
  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间隔着大别山脉,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之地,所以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因此得名。
追随周王伐纣罗氏族被封国
  夏朝时,穴熊氏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罗氏族部落是楚部落的一个分支,属于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
  由于楚、罗、卢等部落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商王武丁多次发兵征伐。楚、罗、卢等部落被迫向西迁移。
  楚部落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楚水叶,部落改称荆楚;罗氏族则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20里的罗山。因靠近周都镐京,罗氏族人担任周朝的捕鸟官员,将捕得的禽鸟贡献给周王,作为祭品。由此,罗氏族人与周王的关系密切。
  吴回的第60代后裔叫源流,源流娶公羊氏之女,生了5个儿子:邾、郐、邝、邬、郧。郐,又叫匡正。
  商末周初,周武王伐纣,荆楚、罗氏族积极追随。周武王3年(公元前1118年),匡正镇守宜城(今新郑东南40公里)有功,被封为宜城侯。周武王9年,匡正奉命南征有功,被封为安南罗国公。
  过了两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开始了灭商战争。匡正率罗氏族全力参加战斗,从今陕长安县出发东征,经牧野之战,大立战功。
  周武王论功行赏,匡正被封为子爵,食采于宜城,国于罗水之阳,故称罗国(遗址在今湖北南漳县内),又称罗子国(子爵级别的王国)。罗氏族人沿汉水南迁至湖  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后来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20里的罗川城。这里平原沃野,有着罗氏族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
  匡正被尊奉为罗国的建国始祖,即罗姓的一世祖。
  而荆楚因功被封于丹阳。荆楚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丹阳(今河南西南淅川),建立楚国,罗国仍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
  宜城的罗国,是正式见载于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里有记载。
楚罗多次交战最终罗国被灭
  匡正建立罗国后,罗氏族人诚实厚道,在宜城属地筑巢安家,男猎女织,兢兢业业,尽忠奉国。经过208年的安定生活后,罗国逐渐繁荣发展,与邻邦和睦相处。
好景不长。春秋之际,正是列强群雄弱肉强食的混战时期。楚国日渐强大,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立为王。此后,楚王率军东征西战,南方诸小国,不断受到楚国的侵扰,罗国也在其中。
  史书记载,罗国与楚国有过多次冲突和战事。楚武王41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绞。罗国企图乘机偷袭楚部,罗大夫伯喜受命到彭水(今河南昌魏县)去多次侦察,准备出击,结果被楚人发现。慑于楚国的强大,罗国只得按兵不动。
  这个事情,让楚将屈瑕大为震怒。第二年,罗国遭到楚国的报复,楚罗双方打了一场恶仗。楚国伐罗的主将,正是屈瑕。楚国前一年伐绞大获全胜,屈瑕骄矜自负,很是轻视罗国。
  为尽早攻克罗国,屈瑕督军尽快渡过鄢水,队列错乱也在所不惜。渡水后,楚军军容凌乱,罗国联合邓国、卢国对抗楚国,见楚军阵容混乱,立即出击。楚军腹背受攻,迅速溃败。屈瑕因退路被罗国、卢国联军截断,只得率领残部向南逃窜,罗军紧追不舍。楚军溃不成军,逃至荒谷(今江陵县境)一带。屈瑕羞愧难当,自缢于荒谷。
  但楚国毕竟是大国,实力雄厚。罗国只是个附属小国,难以与强楚抗衡。延续到罗国第20世君主晖时,罗国国势渐衰,只得向楚国进贡。公元前596年,楚国完全占领罗国,罗国彻底被灭,原地另置鄢国。
  楚国灭掉罗国后,将罗国大部分遗民从宜城迁徙到丹阳附近的枝江,将罗国变成楚国的附庸,置于楚国的直接控制下。
  楚文王时,将国都从丹阳迁到郢。罗国遗民集居在枝江,靠近郢都。楚国为防止在向北扩展领土时遭到罗国遗民在背后“闹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声大作,又将罗国遗民从枝江迁到湖南长沙、湘阴汩罗一带。后来,罗姓人还繁衍到今江西南昌一带。
  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汨罗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4公里处,罗国城遗址尚留有城垣和护城河遗迹。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曾在此发掘,发现城垣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城北廓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高3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城东有文化遗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从出土的陶器质地、器形、纹饰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
  罗国遗民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南面。由于罗国遗民在此繁衍生息,当地一条无名溪江被叫作罗水。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座山叫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都是以罗国遗民的活动地域而名。
罗氏后裔凌甫借助秦国复国
  楚武王吞并罗国后,长期以来,罗姓后裔有着强烈的复国情结,不少《罗氏族谱》中有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
  罗国灭亡230多年后,罗氏31世叫凌甫。凌甫对楚国灭亡罗国深恶痛绝,一心想重振罗国。但以罗氏族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秦国可相托。凌甫跑到秦国去为官,伺机想借助秦国的力量以报亡国之仇。
  公元前366年,凌甫立功,秦献公想封陇西一带给他。但心怀复国之志的凌甫不肯接受,恳请秦国出兵帮助他复国。秦献公被凌甫的爱国心感动,出兵收复宜城,灭亡了230多年的罗国得以复兴。
  复国以后,凌甫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迁都,从宜城迁到枝江;二是正式以匡正建宜城之国为姓,即罗姓。
  复国之愿实现后,凌甫见族人四方散徙,时间长达200多年,大多不知家世渊源,就着手将历世源流辑为家乘传与后世。罗氏有家谱,就是从2300多年前开始的。从此以后,罗姓子孙都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源头,不致由于因年代至远而茫无头绪。
  凌甫活了97岁,陵墓在枝江城北,《枝江县志》记载有他的事迹。因功德显要,凌甫被罗氏后裔尊奉为复国一世祖。
罗国后裔子孙望族人才辈出
  秦汉时,罗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江西南昌)。豫章郡五大望族中,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辈出。
  罗姓族人中,最早见于典籍的、唯一的罗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史记》中,有卫国的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罗御是罗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于史册、以国为氏的罗姓人。
  第一位见传的罗姓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了汉高祖刘邦的军队。《江西通志》上说,罗珠“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灌婴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汉朝开国功臣,率兵参加垓下决战,逼得项羽自刎乌江。罗珠跟随灌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被奉为豫章罗氏的始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