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湖北84岁老人张振东为张姓寻根追祖

湖北84岁老人张振东为张姓寻根追祖
    独自一人从湖北来凤县坐车来到长沙县,途中辗转奔波近十余个小时,这是2008年以来湖北来凤县供销社退休工人张振东老人每年都要进行三次的“旅行”。今年8月中旬,84岁高龄的张老先生再次到访,十多天来,顶着30多度的烈日酷暑,在福临镇和青山铺镇之间往返十余次,走遍影珠山、天华山,访问上了年纪的当地村民百余人,为多年来的寻根问祖收集一点一滴的线索。
退休后追寻家族史,资料装满几大箱子
“家族中一直流传着我们张氏是建文帝朱允炆后人的说法。”张振东称自己“原系朱姓,乃朱元璋之后朱允炆第21代孙”,“建文4年六月,燕王棣兵犯京师,夺去侄位自立为成祖,杀害惠帝裔族……吾族为逃避成祖之害,而改从外家姓张。”经他考证,建文帝逃亡于外,曾隐居于影珠山。
1991年退休后,张振东便开始着手研究明朝第一号谜案——建文帝去向之谜。为此,他买来各种有关明朝的书籍资料,一页页翻阅琢磨,也跑遍了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从花甲之年到年逾耄耋,张振东在追祖溯源的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如今来凤县家中收集的资料书籍早已是满满几大箱子。
“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的生命史,人活了大半辈子,总会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这便是张老先生最初的动力与如今的执著。
自称建文帝后人,每年来长沙县好几趟
在张振东保存的《自源冲张氏族谱》中,关于长沙始祖七世祖源聪公,有《七世祖思孔公墓碣》载:“公讳源聪,字思孔,号岐山,亦字秉亮,胜国遗裔,遭难改徙外家姓张氏。皇祖淑文袭五等爵,其尊奉望公避靖难兵播迁江淮,货殖卒业。公从权度,积资巨万,疲于赋,走长沙。”
研究影珠山历史典故和建文帝之谜多年的长沙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柏强判断,从“墓碣”并结合《自源冲张氏族谱》中载“六传至玉荣公,遭难改徙外家姓,或谓之张即其后也”看,六世祖玉荣公可能为建文帝本人,而“七世祖源聪公”或为太子文奎。
2008年,张振东老先生来到长沙,在地图上偶然发现了源冲村(现影珠山村源冲组),联想到先人或许曾到过这里,便一路追到了长沙县福临镇。“当地人都说这里有个落难的皇帝”,激动不已的张老从此每年都来福临镇好几趟,走遍影珠山,访当地居民,探寻先人遗迹,他相信建文帝就葬在此处。
栖身5平米出租屋,翻山越岭探遗迹
近日,在星沙灰埠小区一小旅馆内,记者见到了再次踏上寻根之路的张振东。每来一次长沙都要花费2000多元,凭着退休金过日子的张振东能省则省,5平方米大小的简陋出租屋便成了他连日来的临时栖身之所。打开行李箱,除了一两套换洗衣物外,满满的都是一叠叠厚厚的书籍资料,笔记本上则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文物、档案单位及当地村民的电话号码。
“最近我又有新的发现,建文帝葬在影珠山前可能曾埋于天华山。”张老先生翻开一本本佐证资料,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夏日午后,明晃晃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记者跟随张老先生来到天华山一同探访他口中的建文帝墓葬。
一行人行至天华山东面一处人迹罕至的“道士坡”,坡中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葬。只见墓葬周围杂草丛生,两侧各有一岩石,俨然哼哈二将护卫左右。记者发现,该墓葬没有主碑,中间约八十公分宽为乱石堆砌,两边各有一石碑,其上字迹模糊,左碑依稀写着“马公字文建”,右碑则为“胡公讳明建”。
“从墓碑上看,此墓葬是两名男子,既不同姓即非父子兄弟,如系佛家弟子也无此墓葬法则。且墓葬中间无主碑,说明墓主人有难言之隐。在当地村民杨再武看来,根  据“道士坡”地名推测,远古乡民把其说成两位道友合葬的可能性较大,这也符合史料记载建文帝出逃时的境况。“小时候就听长辈说,天华山这儿曾是天子葬身之所,说不定就是建文帝呐。”
每日与家人报平安,9月将继续北上
如今每天在异乡奔波,晚上与家人通电话成了张振东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全家人开始并不理解,后来态度便渐渐发生了改变,“一个侄儿明年还准备和我一起来长沙呢。”提及家人的支持,张振东满脸欣慰。
眼看着岁数一年年变大,然而在寻根的路上,张振东的脚步却依然矫健如初。他告诉记者,今年9月,他将带着多年研究探访的心血去北京,邀请各大高校与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员、教授一起为他解开家族的“前世今生”之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