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用10年时间重修族谱 开启穿越300多年的寻根之旅
董玉珏认为,现在人们只知道自己是怎么生的,何时来到人间,但对祖先却开始忘却。有些年轻人,可能连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清楚。应该告诉后人,“当你疼爱你的儿女时,你的先辈,也如同这样在疼爱着他们的下一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衰弱之下,不无崛起。”这两句祖训,在董家世代相传。10年间,德惠市岔路口镇的董姓后人,从一个手抄本开始陆续联系族人,吉林、辽宁、山东,甚至从德惠走出身在日本的族人,他们一同形成“重修昌邑董氏族谱”,将族谱延续至300多年,涵盖了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从始祖至今总计一万余人。
退休后迷上修族谱
德惠市岔路口镇,71岁的董玉珏熟练地使用着电脑,一部16开396页的《重修昌邑董氏族谱》就放在他的桌头。
他说,一直对家族的历史很感兴趣。在1957年时,董玉珏的父亲发现了同族亲属的一本族谱手抄本,将其誊抄传了下来,而这也成了董玉珏后来修族谱的基础。
董玉珏发现这个族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记录的人数较少。2004年退休后闲下来了,他决定搜罗信息,重修族谱。在德惠与九台董姓的居民并不少,可当他拜访陌生的董姓居民时没少遇冷,不少人对他的想法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年轻人,“家族观念很淡薄”。
“还有人说,你是不是退休后没事闲着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找到不少董姓后人,获得了几本族谱。他开始对照发现了一些吻合之处,然后打印成小册子与同姓亲属沟通。
历时10年,家族合力修族谱
为了修族谱,董玉珏联络了当地的同辈老人董玉阶和董育林,三人一同研究修谱工作,远在日本的族人董玉库也每日通过QQ与他联系。2005年,他们通过网络发现山东省昌邑县西董村有关于“老六支”族谱的记载,并联系山东昌邑当地警方,找到了也在修族谱的董森先。经董森先介绍,也有族人流落至辽宁的北票,而当地有位董国义也在进行修族谱的工作。
根据这三地人的共同追溯、确认,原来三家族谱有同一始祖,首修族谱大致相同,均为“第四世孙董若麟”于公元1712年首修。根据三地共同考证,确认“五修族谱”已是1879年。在2006年,辽宁北票与山东昌邑两地共同完成了“六修族谱”。这一次重修族谱等待了百余年,而首修族谱中的祖先曾有言:“至修谱率三十年一从事,庶无缺失”(大约三十年修一次,不要错过时机)。
2008年,董玉珏带两位堂侄远赴山东昌邑祖籍地,拜谒祖茔并参加了董氏家族第六次修谱庆典仪式,带回了六修族谱的资料。这次完成的只有山东昌邑和辽宁北票为主的族谱,吉林各地的族人还未记录其中。
经对照确认,德惠和九台的这一支董姓后人能追溯到1745年前后,十世祖董忠公携子赶往九台上河湾。以此为线索,他开始对德惠和九台等地族人的族谱进行汇总和修正。“根据原则,必须祖上有三代以上姓名高度吻合,再通过族谱的对比确认,才能认定是否确属同一支董姓后人。”
董玉珏为了统计资料,已熟练使用EXCEL做表格,而一些地点的照片,他则采用卫星地图寻找。到2013年,由山东、辽宁、吉林各地的族人代表,通过电话和网络一同汇总资料,历经10年,终于将能认定的族谱汇总合并完成。而这次重修的族谱,涵盖了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从始祖至今总计一万余人。
新时期的族谱有何区别?
董姓后人认为,原来的族谱只记录去世的老人,且男尊女卑的思维方式影响以往族谱的修正。此次重修的昌邑董氏族谱将仍然在世的后人姓名也记录在册,而妻子、女儿的姓名也记录下来。
族谱中通过对照注明出处,合并修正了历次修族谱时的序言等;按照各支各世,详细记录族谱中的人员,并可以按照页数索引,翻阅中,也经常有姓名的页数提示;大量采取了表格等形式,更加清晰直观。这本族谱,得到了各地族人的肯定。
修谱是为了不“数典忘祖”
德惠市马老先生是一名退休语文教师,通过此次重修族谱确认了与董家有血缘关系。他认为,这本族谱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修谱就是为了不“数典忘祖”。现代人进行修谱,是对于宗族根源的延续,体现的是一种正能量。
董姓后人认为,修谱的工作应继续延续,按祖训每三十年重修一次,但也有族人有不一样的思考。
身在日本的董玉库在文章中写道:随着“小家庭、分散居住”现象的日益普遍,今后这类资料的收集可能更为艰难。他个人认为,这样的族谱管理及更新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今社会的潮流。
马老先生提出了对于族谱的思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宗族观念也会随之淡薄。“要想完成族人的联系,可以征集族人的各方面资料,办一份‘族报’,或者每年举行一次聚会才可能完成感情的沟通。”
退休后迷上修族谱
德惠市岔路口镇,71岁的董玉珏熟练地使用着电脑,一部16开396页的《重修昌邑董氏族谱》就放在他的桌头。
他说,一直对家族的历史很感兴趣。在1957年时,董玉珏的父亲发现了同族亲属的一本族谱手抄本,将其誊抄传了下来,而这也成了董玉珏后来修族谱的基础。
董玉珏发现这个族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记录的人数较少。2004年退休后闲下来了,他决定搜罗信息,重修族谱。在德惠与九台董姓的居民并不少,可当他拜访陌生的董姓居民时没少遇冷,不少人对他的想法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年轻人,“家族观念很淡薄”。
“还有人说,你是不是退休后没事闲着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找到不少董姓后人,获得了几本族谱。他开始对照发现了一些吻合之处,然后打印成小册子与同姓亲属沟通。
历时10年,家族合力修族谱
为了修族谱,董玉珏联络了当地的同辈老人董玉阶和董育林,三人一同研究修谱工作,远在日本的族人董玉库也每日通过QQ与他联系。2005年,他们通过网络发现山东省昌邑县西董村有关于“老六支”族谱的记载,并联系山东昌邑当地警方,找到了也在修族谱的董森先。经董森先介绍,也有族人流落至辽宁的北票,而当地有位董国义也在进行修族谱的工作。
根据这三地人的共同追溯、确认,原来三家族谱有同一始祖,首修族谱大致相同,均为“第四世孙董若麟”于公元1712年首修。根据三地共同考证,确认“五修族谱”已是1879年。在2006年,辽宁北票与山东昌邑两地共同完成了“六修族谱”。这一次重修族谱等待了百余年,而首修族谱中的祖先曾有言:“至修谱率三十年一从事,庶无缺失”(大约三十年修一次,不要错过时机)。
2008年,董玉珏带两位堂侄远赴山东昌邑祖籍地,拜谒祖茔并参加了董氏家族第六次修谱庆典仪式,带回了六修族谱的资料。这次完成的只有山东昌邑和辽宁北票为主的族谱,吉林各地的族人还未记录其中。
经对照确认,德惠和九台的这一支董姓后人能追溯到1745年前后,十世祖董忠公携子赶往九台上河湾。以此为线索,他开始对德惠和九台等地族人的族谱进行汇总和修正。“根据原则,必须祖上有三代以上姓名高度吻合,再通过族谱的对比确认,才能认定是否确属同一支董姓后人。”
董玉珏为了统计资料,已熟练使用EXCEL做表格,而一些地点的照片,他则采用卫星地图寻找。到2013年,由山东、辽宁、吉林各地的族人代表,通过电话和网络一同汇总资料,历经10年,终于将能认定的族谱汇总合并完成。而这次重修的族谱,涵盖了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从始祖至今总计一万余人。
新时期的族谱有何区别?
董姓后人认为,原来的族谱只记录去世的老人,且男尊女卑的思维方式影响以往族谱的修正。此次重修的昌邑董氏族谱将仍然在世的后人姓名也记录在册,而妻子、女儿的姓名也记录下来。
族谱中通过对照注明出处,合并修正了历次修族谱时的序言等;按照各支各世,详细记录族谱中的人员,并可以按照页数索引,翻阅中,也经常有姓名的页数提示;大量采取了表格等形式,更加清晰直观。这本族谱,得到了各地族人的肯定。
修谱是为了不“数典忘祖”
德惠市马老先生是一名退休语文教师,通过此次重修族谱确认了与董家有血缘关系。他认为,这本族谱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修谱就是为了不“数典忘祖”。现代人进行修谱,是对于宗族根源的延续,体现的是一种正能量。
董姓后人认为,修谱的工作应继续延续,按祖训每三十年重修一次,但也有族人有不一样的思考。
身在日本的董玉库在文章中写道:随着“小家庭、分散居住”现象的日益普遍,今后这类资料的收集可能更为艰难。他个人认为,这样的族谱管理及更新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今社会的潮流。
马老先生提出了对于族谱的思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宗族观念也会随之淡薄。“要想完成族人的联系,可以征集族人的各方面资料,办一份‘族报’,或者每年举行一次聚会才可能完成感情的沟通。”
相关新闻
- 张良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挖根亲文化 张氏宗亲寻根中原 2016-05-5
- 迎猴年 首届百家姓氏宗长春晚登场 2016-01-20
- 寻根祭祖问道 甘肃打造华夏祖脉旅游圈 2015-11-23
- 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乙未年寒衣节祭祖大典 2015-11-13
- 甘肃启动华夏祖脉旅游圈建设 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旅游品牌 2015-11-5
- 韩国第76代孔子后裔祭拜孔子 称身为孔氏后人很自豪 2015-10-31
-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在舜帝陵举行祭祖活动 2015-10-31
- 乙未年重阳节海内外华人陕西恭祭轩辕黄帝 2015-10-26
- 山东薛城:2015薛氏溪仲文化节暨祭祖大典隆重举行 2015-10-24
- 重阳节祭祖 寄托哀思之情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