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根亲文化之:郡望、堂号

根亲文化之:郡望、堂号
  ——宗族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有一些词频繁出现,比如,“郡望”、“堂号”,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大家对这四大门第耳熟能详,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你知道吗?
郡望
  中国大姓的郡望最多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郡下设县。
  “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古称郡中为众人仰望的显贵家族,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主要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
  根据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谢钧祥的研究,一般来说,姓氏人口数与郡望数成正比,人口多,郡望就多。
  比如,张姓的郡望多达43个,王姓郡望有21个,李姓的郡望有12个,刘姓的郡望有16个,这些姓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大姓。
  士、庶之间不能通婚
 “郡望”为什么主要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
  根据谢钧祥的研究,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不属于士族、世族的则称为庶族,又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
  至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由世族豪门担任,选用官员时以“家世”为重,必须查考谱籍。从此,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因此,郡望就显得相当重要。
  虽然隋文帝时改行科举制,但在宋代以前,仍很讲究门第和郡望。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令鲜卑人改为汉姓,并确定元、穆、陆等十姓为最高贵的门第,又确定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汉族四姓为最高门。这四姓前面所冠的地名,均是当时的郡,也就是这些姓的郡望所在。
堂号
  孟母三迁,所以孟有“三迁堂”
  说起“堂号”,也有一番历史。堂,本指正房、堂屋;号,即名称。堂号就是一个家族或家族中一支(即一房)的名称。
  堂号的来历各有千秋,或有一番不平凡的来历,或在讲述一则故事,但都与这个家族最荣耀的事迹分不开。
  有的堂号与地域息息相关,比如,有人以郡望、重要地名为堂号。有的堂号是对先人的缅怀,比如,有人以先人的官职、名号(包括书名、斋名、封号、谥号等)、美誉、嘉言懿行等为堂号。
  有的堂号是为了教育后人,比如,以训诫后人的格言、传统的道德准则、祥瑞吉兆、良好祝愿为堂号。还有些别致的,以特殊的组合形式为堂号等。
  古时,大户人家的厅堂上,几乎都悬挂着写有堂号的匾额,每逢节日,家门前还会挂起写有堂号的大灯笼。如今,我国南方不少地区,节庆时在门前挂上有堂号的灯笼,或在村头立个写有堂号的牌坊。
  一些堂号口碑相传,比如,孟姓“三迁堂”,源于“孟母三迁”;卞姓“忠贞堂”,源于卞壸为国牺牲;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此外,还有张氏的“金鉴堂”、杨氏的“四知堂”、方氏的“六桂堂”等。
寻根故事
  村里人的辈分是一首诗
  前几天,来自项城的张先生向河南商报记者讲了他们这一脉的故事。
  明代年间,张先生的祖上从山西洪洞迁移至此,选定如今的张寨村生活。在这里,他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长大后,分别选定村落的不同位置生活,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子嗣,村落也越来越大。
  他说,儿时,村里每隔几年就会派德高望重的张姓族人,与其他张姓家族一起续家谱。他们村里人的辈分是一首诗:“秀领生瑞雨,华锋齐祥云,庆天同恩广,志安冲胜军。”
  那时,村里有人去世后,会葬在血缘关系近的人附近。慢慢地,村里出现了不少大坟院,后辈祭祀时,会一一祭拜坟院里的各位祖先。
  但这些年,“大家只想着挣钱,宗族意识淡化了。”张先生说。
  因为没人操心,他们的家谱已经很多年没有续过了。村里多数年轻人也已不了解自己的辈分,给孩子起名也不再按照家谱上的辈分来。
  当初的大坟院也不存在了,老人去世后,埋得比较分散。村民祭祀长者时,只祭祀前三辈,后来,他们只祭祀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以前的祖先渐渐被遗忘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