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姓氏做对联,在传承中救赎
很多家族现在已经没有了“传家宝”,但姓氏对联、姓氏书法就可以作为一种“传家宝”而存在。图为张西平书写的姓氏对联。
1月23日,“张西平书中华百家姓氏对联展”迎春活动在深圳青藤茶社举行。由书法家、深圳大唐书画院院长张西平用篆体、楷体、行书、隶书和草书写成,遍及任、谢、章、李、薛、吴、舒、吕、赵、黄、徐、胡、郭、张、董等常见姓氏的60副对联,在古色古香的茶馆中展出。各方茶客步入其中,恍若置身古代书庐,品茶之余亦把自己的姓氏与墙上对联“对号入座”,沐浴于某种认祖归宗的认同感中。
尽管,背负“姓氏大国”盛名的中国,存史有载的姓氏数目已超越10000个,但“姓氏文化”在当代却并未得到理想的传承。很多人只把姓名当成一种辨识身份的工具,却对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和典故一无所知。而在生育数量锐减、跨国婚姻频繁、传统礼节日益简化的当今,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更加濒危,因此,“书写姓氏对联”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姓氏文化的沿袭和救赎。
姓氏对联为当代人建造姓氏的精神祠堂
展厅与茶馆吻合,投射出一股书香气息,60多副姓氏对联从屏风顶端投下,与周边盆景形成衬托,古时大户人家的私家府邸,霎时穿越到了这个现代都市。
“这批百家姓书法对联采用了历史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编撰,充分反映了每个姓氏的渊源典故……我们不一定选取某个姓氏中名气最大、身份最显赫的祖先的故事,可能是某个志士、某个隐贤、某个平民的小轶闻、小传奇,只要他们的事迹能够给今人带来启发,能为这个姓氏添彩,我就会把这些故事写成书法。”张西平透露。
古人为了祭宗拜祖,常由同村同姓者结为联盟,集资合力修建祠堂———而这种农耕时代的信仰产物,显然很难和当今都市生活相容。且不论寸土寸金的深圳是否仍有闲余的地盘立起祠堂,越来越“数典忘祖”的当代人也对此类崇古之举毫无兴趣。“当然,每个姓氏都为自己祖先建起一座实体的、占据一定地理空间的祠堂已经不太可能,但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祖先建造一座‘精神祠堂’,我们希望通过姓氏对联书法,唤起人们对姓氏典故、姓氏传奇的记忆……我们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无声的、艺术性的方式来传承姓氏文化。”
时评人、杂文家许石林亦对姓氏对联感触甚深:“用书法艺术为姓氏写对联,相当于在都市人内心深处建起一座‘小庙’,这将潜移默化地催化人们对同宗姓氏的血缘认同和价值认同……另外,‘为姓氏留墨’也是对国学文化的低调弘扬。这种方式比很多只会卖弄华词丽藻、嘴上谈兵的所谓‘国学家’更进了一步。”
移民城市催生姓氏文化的国际化
深圳是移民城市,它荟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姓氏,多元的姓氏文化是深圳易被忽略的文化片段。“深圳具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姓氏标本,不管它们的地域源头始于何方,但它们汇流到深圳就是一种缘分,如今,这些姓氏还在和当下时代发生联系,演绎新的姓氏传奇,有的中国姓氏传到海外,拼写方式变成了拉丁版本;有些外国大姓进入深圳、进入中国也被汉化……这种碰撞、交汇,使姓氏更有国际化色彩,中国姓氏文化也能得到更广范围的弘扬,而深圳,无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窗口。”张西平说。
“姓氏史”的撰写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写‘姓氏史’、把姓氏集结成册的只有《百家姓》等书籍,但这只是对姓氏的条目化记录,并没有把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提炼出来。如今我用书法的方式写姓氏故事,就让这些书法墨宝同时具备了艺术审美的价值和文化读本的意义。”张西平补充。
当然,一个茶饮场所决不是姓氏对联作品的最终归属。通过展览,姓氏历史得以普及后,姓氏对联对于某些特定的家族而言,便具有了较高的收藏价值。“很多家族现在已经没有了‘传家宝’,但姓氏对联、姓氏书法就可以作为一种‘传家宝’而存在,它没有古代‘传家宝’那么价格高昂,但它便于收藏、便于悬挂,符合当代都市人办公空间、家居空间的摆设习惯。”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新闻
- 南雄市区第三届姓氏文化旅游节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6-05-6
- 10个孙大圣变成的姓氏,武昌就有人姓“猴”? 2016-01-27
- 结合姓氏巧取妙名 2016-01-22
- 剑祖欧冶子300后人福州恳亲 游览“剑池”和三坊七巷怀先人 2015-11-25
- 日本人的姓氏为什么稀奇古怪? 2015-11-6
- 鸡姓网友为孩子取名求助 网友:鸡蛋鸡毛鸡德肯 2015-10-28
- 74岁儿子与94岁父亲的陪伴:编写何氏族谱十年 2015-10-26
- “打豆豆”现姓氏版 长沙豆姓医生讲述姓氏渊源 2015-10-24
- 豆姓起源 2015-10-24
- 新加坡华裔无意中翻家谱 惊觉自己是苏东坡后人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