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大千世界,以“何”为贵

大千世界,以“何”为贵
  
   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138届理事会会议上,FAO宣布任命何昌垂为该组织副总干事。他是该组织成立63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也是目前在FAO任职最高的中国人…… 
   两千多年来,何姓有过权倾朝野的时代,也有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诞生过国母皇后,孕育过宰辅丞相、文学家、史学家、军事家、医学家、音乐家等,各种专门人才似雨后春笋,如夜空繁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卓越贡献,为祖国的辉煌历史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何姓乃“韩”字误读而来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 
   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也是天下何氏第一始祖。 
   之所以把韩厥列何姓第一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率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怨,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被秦所灭后,其子孙就纷纷离开原居住地。迁往长江和淮河流域一带的人,因当地“韩”、“何”发音十分相近,大家干脆将错就错,改姓何了。也就是说,源于这一支的何姓与韩姓是同为一族的。 
一心为民的始祖韩厥 
    据《国语·晋语》记载,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乱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死刑。别人都为韩厥担心,对他这样不徇私情、不畏强权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但事实却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官员,还向其他将领夸耀自己的荐举之功。 
    韩厥担任司马一职的时间很长,一直以执法无私著称。齐晋鞍之战时,郄克为中军元帅。韩厥在军中即将按律斩人,郄克知道后即刻驱车赶去,想说情救下。等他赶到,为时已晚,死刑执行完毕。郄克不但没有怪罪韩厥,还下令把尸体示众。由此可见,韩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晋厉公八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韩厥的政治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在晋景公谋划迁都时,韩厥献策,主要就是从人民生活方面考虑。许多人建议,从故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迁到郇(今运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盛产食盐,“国利君乐”。韩厥认为,郇、瑕之地“土薄水浅”,地下水位高,太潮湿,容易生风湿病,引起人民愁怨,应该迁到新田(今山西侯马),那里“土厚水深”,利于居住,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服从政令,是十世之利。后来晋国迁都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 
    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民本位的思想。晋厉公五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他认为,楚国要是经常驱使人民从事侵略战争,人民必然会反对。所以,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政治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韩厥从政期间,诸侯争霸是时代的典型特征,他自己的活动都从属于晋国称霸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期,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已很激烈。而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 
    晋景公十七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晋厉公七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厉公。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这两次大家族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 ”实际上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政在私门”时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 
    晋悼公七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韩宣子)继位为卿。此后韩氏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始终没有衰落。 
指“河”为姓救其一命 
    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人,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韩瑊屡进言韩王安,要他不要朝秦,安不听,韩瑊只得退隐韩原。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韩瑊携妻姜氏流寓庐江,操舟为业。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游河南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 
    一日,秦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秦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 
    汉灭秦后,何瑊(韩瑊)才构室营田创业,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子孙繁衍,成为庐江望族。 
    何瑊夫妇同寿百岁,死后葬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世称“何坟岗”,墓域宋代犹存。北宋崇宁间进士李光,官太常博士,为一代大儒,曾过览“何坟岗”墓地,题诗云:“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水,吕螟那得悟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淮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 
    此说与“韩音讹何”的记载一致,与韩姓渊源也一致,但具体到某一人的亲身经历,显然有演绎的痕迹,也难以查考,但至今不少何氏族人倾向于尊何瑊为何氏始祖。 
【何姓的历史迁徙】 
    何姓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后由于“永嘉之乱”,何姓在晋代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宋元时期,何姓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姓当时的历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姓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 
    明清时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 
何姓之图腾释义 
    何姓是人方河伯氏族的族称。古代黄河流域分为西河、河套、东河和中河。何图腾由左半部的“亻”和右半部的“可”组成:左半部的“亻”代表人方 (东夷民族的一支);右半部的“可”似黄河流经的区域。 
何姓之新闻人物 
    何昌垂,男,194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北京大学博士,先后在中科院、原国家科委、联合国亚太经社会、FAO等单位或机构工作。 
    2009年11月25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138届理事会会议上,FAO宣布任命何昌垂为该组织副总干事。他是该组织成立63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也是目前在FAO任职最高的中国人。 
    何昌垂出任FAO副总干事,是中国在国际粮农领域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政府与FAO的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 
何姓之史上名人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省)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中进士,当时他只有19岁,授中书舍人,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 
    在文学上,与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起了一定作用;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 
链接:
源自郑州的姓氏
   何氏其中一支始于战国末年,是由韩转音而成何氏。战国时韩都于新郑,公元前230年,韩被秦国灭掉,王族子孙以国为氏姓韩,其中一支逃至江淮一带,当地人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成“何”,于是就演变成何姓。但据《双坑系谱概略》称,是因这支韩姓人惧怕秦始皇的暴虐,“乃改韩为何”。由韩姓转化而来的这一支何氏不断繁衍壮大,目前国内及海外的大部分何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代。何氏人口以汉族为主,鲜卑族、瑶族、吐谷浑族、达斡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何姓。现代中国100大姓中何姓排在第17位。郑州各地也有不少数量的何姓人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