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古代姓氏《二》

中国古代姓氏《二》
  (三)氏是怎样形成的
    氏的形成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受封国号为氏的,如:
齐——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助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山东营丘为齐国,后世子孙以齐为氏。
秦——颛顼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养马有名,周孝王封之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升为诸侯,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但二世而亡,子孙以国为氏。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自封为武王,他儿子又迁都到鄂(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战国是强国之一,后被秦灭,子孙以楚为氏。
鲁——源出于姬姓,武王灭商后,其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可是他要留在京城辅佐武王,便派其子伯禽前去治理,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鲁为氏。
晋——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唐,因境内有晋水,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晋文公曾称霸诸侯,后政权逐渐落人几家公卿手中,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晋国不复存在,子孙以晋为氏。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2.以受封地名邑名为氏,如: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曲——源出于姬姓,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号称曲沃桓叔,其孙武公吞并晋,自立为晋武公,子孙以曲为氏。
崔——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自己住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子孙以崔为氏。
常——源出于姬姓,卫国康叔支孙、食采于常(今山东微山县东),子孙以常为氏。
解——源出于姬姓,唐叔虞子良食采于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子孙以解为氏。
萧——源出于子姓,宋微子后裔,公族子弟封于萧邑(今安徽萧县),子孙以萧为氏。
3.以先代官爵名称为氏
史——西周初太史尹佚,为人正直是史官楷模,又由于终生为太史,子孙便以官名史为氏。
师——商、周时,朝廷中掌管音乐的官员叫师,例如纣王时有师延,春秋时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卫国有师涓,郑国有师悝(kui)等,都是著名音乐家,子孙后代便以他们的官名师为氏。
司空——相传少昊设司空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设,周朝改称冬官为大司空,传说尧时,大禹任司空,禹的子孙就有以官名司空为氏的。
司寇——相传夏、商时就有司寇的官职,掌管治安刑狱,周初有己姓后裔苏忿生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孙有的就以司寇为氏。
司徒——也是上古官名,尧舜时就设立了,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物,周朝以地官为大司徒,相当于宰相。相传舜为尧司徒,子孙以为氏。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后代子孙以上官为氏。
乐正——周代设乐正之官,子孙以乐正为氏。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的
孔——源出于子姓,微子启封到宋国,后裔宋襄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动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便以父亲的字“孔”为氏。
庄——按周朝的谥法,喜欢征讨的君主死后常谥“庄”。春秋时有楚庄王,郑庄公,宋庄公等,他们的子孙便以谥号“庄”为氏。
牛——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国公族大夫牛父任司寇。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耿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抗,不幸战死,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作为氏。
孟——源出于姬姓,鲁桓公的儿子、庄公弟庆父连续杀死两个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对,后被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
石——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que),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贤臣,用智谋借陈国力量除掉卫国两个坏人州吁和石厚,子孙以石为氏。
5.以所从事的职业和技艺为氏,如:
巫——在古代专门从事降神事鬼的人叫巫,黄帝时有巫彭,商朝时有巫咸。他们子孙便以他们从事的职业“巫”为氏。
卜——古代人迷信,事事要进行占卜,周朝设太卜之官,属下叫卜人,相传夏后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后裔中有作卜人的,子孙便以卜为氏。
甄——本是制陶所用转轮的名称,后来把管理制陶的官也叫甄,传说舜曾到东来帮当地人提高制陶技术,很快发展成甄城,即今山东鄄(juan)城(古代鄄、甄通用),舜的子孙留下来做陶官,子孙便以甄为氏。
钱——源出于彭姓,西周时,彭祖的后人彭平任钱府上士,子孙便以钱为氏。
6.以事为氏,如:
窦——源出于姒姓,夏后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有仍氏方娠,自洞中逃出,奔归有仍氏、生子为少康,长大后又恢复夏朝,有二子,长子抒继王位,二儿子龙留在有仍氏,为纪念其母从洞中逃出,便以窦为氏。
张——传说轩辕(一说少昊)第五子挥始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遂赐姓为张。
车——西汉昭帝时,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准许乘小车出人宫廷,时号为车丞相,子孙以车为氏。
洪——共工氏的后代,因祖先共工封为水神,为了纪念,故在共字旁加水边为“洪”氏。
岛——山西阳曲有岛氏,先人因避居岛屿,后人以岛为氏。
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如:
东山——东山皋落氏的后世子孙,以祖先所居东山为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古代外城称郭,齐桓公的子孙住在临淄外城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子孙以东郭为氏。
西门——源出于姬姓,郑国有公族住在西门,后世便以西门为氏。
南宫——源出姬姓,鲁国南宫阅,因住南宫,后人便以南宫为氏。
北丘——《淮南子》有东海北丘氏,因为祖先住在东海北丘,后世子孙以北丘为氏。
百里——源出于姬姓,虞国的百里奚,本是虞仲的后代,姓姬,名奚,因家住百里乡,人称百里奚,后在秦国做了大夫,子孙以百里为氏。
8.因种种原因改氏,如:
何——韩国灭后,子孙分散于各地,有一支居住在江淮一带,当地人读韩为何,因此以韩为何。
席——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的十三代孙籍环是项羽的臣属,项羽名籍,为了避项籍讳,籍环改氏为席。
贺——东汉侍中庆纯因避汉安帝(名庆)讳改庆氏为贺氏。
帅——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帝,令天下避师字之讳,姓师的因此减笔画改为帅氏。
竺——东汉时枞(cong)阳侯竹宴认为本姓源出伯夷、叔齐二贤,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称竺氏。
田——源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国厉公儿子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氏,当时陈、田读音相同。
郭——文王弟流叔受封于虢,后虢国为晋所灭,公子配遂改姓郭氏。
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姓拓跋,到孝文帝时改拓跋为元姓,意为天下第一姓。
9.一氏多出现象
    李——本來是以官職為氏的。臬陶是傳說中的東夷部落首領,活動地點在今天山東曲阜市一帶。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臬陶擔任理官一職,掌管刑法,他的後代就因襲他的官職命族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稱,舜繼堯位後,繼續受到重用。
    後人理徵在商朝為官,敢於直諫,得罪了商紂王,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隱藏在那裏,靠採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於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以此紀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
    王——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具體地說,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多數是以爵為氏的。
    周文王姬昌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本來就是王族,所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河間(今屬河北)等地。
    周靈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兒子姬晉曾對他提出批評勸諫,結果被廢為庶民,居住在當今山東省膠南縣一帶。因為姬晉及其後裔的先祖是周天子,當時人們便稱他們為王家,自此以王為姓。
    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所滅,子孫分散各地,因為他們出於王侯,世人皆稱這些人為王家。
    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無忌,其孫在秦國滅魏國後逃至山東泰山,後來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召信陵君的後代入朝作宮,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他出身王族,謂之王家,延以為姓。以上種種,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
    公元前386年,姜姓齊國君權被田氏所奪,田氏是傳說中帝王舜的宗族後裔,媯姓。齊國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由於田氏各支先祖先宗為帝王諸侯,人們稱為王家。這是出自媯姓的王氏。
    還有出自子姓的王氏。子姓為商朝國姓,末代帝王紂,暴虐淫亂,他的叔父比干多次進行勸諫,紂惱羞成怒,將他殺死,剖腹驗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後。
    古代有許多少數民族的部族首領、政權君王的後代也以王為姓的,其原因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如隋朝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後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是烏丸氏,屬鮮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長翰里勒汗,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改名王罕。
歷史上被賜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為王莽篡劉漢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賜戰國時燕太子丹的後裔為王。朱明王朝賜許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為賜姓之王。這樣又為原本就源出多,分佈廣的王姓隊伍增添了新的屬員。
    從歷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隨行者有三位王姓將佐在那裏落戶。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隨其入閩。從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明清之際起,王姓開始移居海外,遍布歐美、東南亞名地。
刘——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000萬以上,稱得上是"遍地流(劉)"。按史書記載,有五處源起。
    帝堯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後裔 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
西周時,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子孫以邑為氏。此為姬姓之劉。
    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du墨讀)為妻,冒頓姓攣鞮(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攣鞮氏子孫皆姓劉。“五胡亂華”時漢國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貴族。
    劉漢王朝曾賜項氏、婁氏為劉氏。
    丁——許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卻較為復雜。據有關史籍介紹﹐丁姓至少有五支來源。
    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該書云﹕“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兒子姜及死後﹐也被周王追謚為丁公﹐其子孫便以丁為姓﹐藉此緬懷先祖曾位尊丁公。史書記載較為詳細。“丁氏﹐姜姓﹐齊太公生於公﹐支孫以丁為氏。”(見《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自從這一支丁姓問世之後﹐其散居的地盤最廣﹐人數最多。也就是說﹐千百年來﹐中國的丁姓大都源自這一世系。這一系的主要發源地﹐在今山東濟陽。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國時期。這就是《三國志•吳志•孫匡傳注》所說的﹕孫權的族人孙匡因過失造成軍糧倉庫失火﹐貽誤了戰機﹐孫權大怒﹐不許孫匡姓孫。孫匡的後代子孫也被迫因襲丁姓。
    從三國時期開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長﹐承襲相傳。后來出現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為丁﹐一支則改自丁氏。
(四)我国有多少姓氏
    我国究竟有多少姓氏?这是非常难以回答准确的问题。因为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着。中华民族早期姓氏不多,根据顾炎武《日知录》的记载,春秋时代,姓氏不超过50个,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上列有130个姓,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里列 了古代姓氏500个,唐朝太宗命温彦博定姓氏193姓,北宋时编写的《百家姓》收人438个,郑樵《通志》统计当时有姓1745个,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有3736个姓氏,明朝王圻(qi)编的《续文献通考》上有4657姓,清朝张澍经过研究编写《姓氏寻源》,凡得姓5129个。
    以上这些记载,很难说得上精确,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姓氏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姓氏在历史上消失不见了,如虎、狗、豚、蛇、鸡、羊等这些以原始图腾崇拜物形成的姓氏,古代有,现在很难见到了。还有少数民族的复字姓也减少了不少。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的研究认为,后来从晋到唐文献上曾出现过300多个少数民族的复姓和多字姓,可是至今使用的不到20个,如慕容、呼延、尉迟、赫连、宇文、拓跋、比干、大野、贺兰、斛律、斛栗、长孙、可颖、仆固、屈突、是云、钳耳、因蹄等。大部分的已经改成汉族姓氏。
    汉族姓氏的增加,在古代主要是“氏”的增加,如上文我们介绍的八个方面。现代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姓氏,大多是因为两家通婚或过继,目的是为了继承两家香火,因此生下孩子就姓父母双姓,如浙江的陆费,福建的钱王,台湾的张简和范姜,广东的刘胡等。这些新的姓氏,随着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会呈上升趋势。
解放后,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过四次人口普查,这样一来,对于我国的姓氏比过去知道得更多了。截至1984年,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5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两代移居中原的蒙满译改的姓,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姓。
1983年,慕容翊编写出版了《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他在前言中谈到中华民族古今姓氏有6300多个。
    在以上众多的姓氏中,哪些姓人口最多呢,有几个材料说法不一。俗语说“张王李赵遍地刘”。一个材料说张姓人口最多,至少有7500万人,占总人口的9.7%;另据新华社1987年5月2日报道,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超过877万人;王姓占7.4%,超过8000)万人;张姓占 7.1%,超过 7800万人,刘姓占 5.4%,超过 6000万人,陈姓占4.5%,超过5000万人。以上五大姓合起来人口计3.5亿。
还有一个材料是1991年9月26日《社会科学报》提供的。根据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研究提出陈姓是中国最大的姓,在国内有7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8%。几千年的生生不息,从陈姓中分支出来的39个姓氏,如袁、陆、田、孙、胡等姓,其中多有宗族子弟为陈姓之后,将它们加起来统计,中华大姓之首应是陈姓。陈姓家族构成了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主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