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落难宋帝 马氏家族疑被秦桧迫害迁往广东
一条河涌从五桂山脉顺流而下,直入岐江河,中途贯穿整个沙涌村。沙涌是中山一个古老而平静的村子,众多古老而有特色的建筑物,记录着村子不寻常的历史。从南区恒美入口一直向里走,不一会儿便见到一座写着“宋帝遗迹”的牌坊。700多年前,宋朝皇帝曾为了躲避元兵入侵而在这里避难,受到当地人大力拥护。但这一举动,却为村民招来杀身之祸,元帝为报复村民,派兵围攻沙涌村,导致村民死伤遍地,最后整个村子几乎空无一人。
而这段动乱的历史,和沙涌的马氏家族有着极大关系。我们通过走访取证,试图还原马氏家族在中山的发展史,讲述其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起源
疑被秦桧迫害迁居广东
在中山,马氏主要分布在沙涌、石岐、古镇、张家边、沙朗和三乡等处,总人数约有数千人。走访发现,这些地方的马氏后代,都将马直北作为自家的始祖。
据史料显示,马直北原是宋朝的奉政大夫,原供职于河南,在宋朝遭受金兵入侵时期便南迁广东然后又分支各地,直到第八代。马直北的儿孙已经分散在广东各地,包括新会、高要、顺德、中山、增城等地。各房马氏子孙又分居汕头、潮州、阳江、高鹤、吴川、广西、海南等地,形成了岭南的马氏家族。因此,全省的马氏宗族都称马直北为始祖。
再溯源而上,马直北是马氏第33代子孙。他的始祖则可追溯到赵国的赵奢。据史料显示,赵奢因战功显赫,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称为马服君。赵奢死后,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马姓就是由此诞生。
至于当年马直北为何会迁居到广东,走访发现,目前普遍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当时马直北作为奉政大夫,是随宋高宗赵构由浙江临安进入广东,然后定居在古冈(即今新会市会城镇北门)。
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在金兵入侵时,身为朝廷大臣的马直北支持岳飞抗金,遭秦桧迫害,被贬到冈州(现在的新会),任冈州太守。那时的冈州,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怀集、潮州、澳门等地,相当于省级地域。
当时,马直北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居各地,由此开始,马氏家族在广东各地繁衍开来。其中,大儿子迁往台山,如今增城、顺德一带的马氏主要由此而来。小儿子则回到河南定居,随后又去到广东潮汕一带,形成了潮汕的马氏。
而中山沙涌的马氏,则由马直北的儿子马驿、马驳繁衍来开,他们因此也被称作沙涌马氏的始迁祖。《中山志》记载:“其子驿、驳二公奉母从新会县会城金紫街迁居香山沙涌。”当时,香山也属于马直北管辖范围,而沙涌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原始地带,山清水秀十分美丽。始迁祖搬到这里后,见到村中有一条宽达二三十米的河涌,由五桂山脉顺流而下,直通岐江河,河中有很多沙子,因此将村子取名为“沙涌”。
历史
马氏乡亲大义救宋帝
在沙涌的入口,至今仍能看到一座“宋帝遗迹”、“侍郎故里”的牌坊,该牌坊立于1919年,是乡亲为了纪念马南宝而设。
马南宝是马直北的第五代孙。他生于官宦世家,父亲马汇龙是宋朝大臣,马南宝自小文武双全,被封为侍郎。公元1277年,宋朝遭遇元军进犯,节节败退。同年10月,宋端宗由左丞相陈宜中,少傅张世杰护卫,率领水军从潮州浅湾航海退至香山县南部海域。
马南宝听说宋帝逃难到至此,马上献粮千石,支持宋军。同时迎接皇帝到家中暂住数天。于是,马南宝的家曾一度作为皇帝的行宫。为此,马南宝在村前山岗构筑碉堡,深沟高垒,极力保护皇帝。
宋朝灭亡后,张世杰、马南宝等人还试图在新会一带举兵反元,但以大败告终。关于这段传闻,沙涌老一辈人还有一个传说,张世杰、马南宝等人举兵失败后,由于不甘受辱,相继投海自尽,以身殉国。随后,二人的尸体逆流而上,漂流到如今珠海斗门一带,被乡亲捞起葬于小赤坎新村鱼岗,被后人称为宋末四忠之一。
在沙涌、祝寿园等村走访时了解到,这一带每逢举行盛大筵席,“扣肉”作为主菜必不可少。有意思的是,该菜必须要作为第六道菜上桌,上菜的次序很有讲究,而且上桌时还要燃放鞭炮。如此特别的习俗,和沙涌马氏有很深渊源。
据介绍,当年宋帝逃难到沙涌后,所有将士已是人困马乏。马南宝闻讯后,连忙叫人抬着大米、猪肉上山,慰劳宋军并向宋帝表忠。当时,由于外族入侵,民不聊生,无人不生恨。沙涌村的村民,在杀猪之后,还剁骨拆肉,油炸针刺地泡制,把猪肉看成是敌寇之肉,送给宋帝和将士们分吃。由于该道菜是第六道菜上桌,而且皇帝为了表示感激,命人燃放鞭炮以表示感谢。村民们感到无限荣幸,于是就记住了这些细节,并在后来逐步形成当地一种习俗。这一道菜,也被称为寇(扣)肉。
分支
马氏乡亲逃难形成分支
宋朝灭亡之后,沙涌的马氏便遭到了元兵报复。据当地人介绍,这一次报复是针对马南宝当年保护宋帝,“逢马必杀”,手无寸铁的村民死的死,伤的伤,惨不忍睹。
沙涌马氏族人受到元兵追杀后,很多人都纷纷逃走。有的改名换姓为姓冯、姓骆,隐姓埋名走避他乡。当时,有一支逃到三乡塘敢,一支逃到了张家边,并在这两地繁衍下来,包括沙涌在内,目前全市共有三个分支。
据说,当年有马氏逃到隆都涌头,为避免元兵追杀,改马为姓冯,以“冯宅”木牌挂在家门口。后来隆都冯姓又分支到林边塘和上亨两村,冯姓祖坟,安放在涌头乡南面的鳌地山脚下。每年,隆都冯氏族人到涌头鳌地山祭祖,都要过下曲涌才能到对岸,于是他们出资在下曲涌河上建了一座桥,乡人称“马家桥”,简称“马桥”,是纪念远祖来源姓马的意思。现在马桥已改成水泥桥,坊间的流传也见证马姓改冯姓是事出有因。
据称,遭到杀戮后,元朝时期的沙涌是一个无人区,元朝灭亡后,马姓后人陆续回乡重建家园,恢复马姓。据会城金紫街马氏宗祠的族老调查统计:被元兵清剿逃离本土的一些族人也在各地开基分支成村的有34房。
另据介绍,目前石岐和古镇等地的马氏始祖,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香山守御军。但这一说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沙涌侨联主任马彦昭说,对于这些地区的马氏来源已很难考究,据他了解应该也是沙涌人逃难至此。
在历代子孙中,马氏可谓是名人辈出。其中,沙涌马氏后代最出名的要数马应彪。他是中国民族百货业先驱。他开创的先施百货商店,采用了许多新式的经营理念。例如,首倡“不二价”,如今已是买卖市场普遍采用的模式;同时,首次引入“环球百货”的概念,搜求各国货品,种类繁多,用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顾客眼球,还有首次起用女店员等。
宗祠
重建后再现皇帝“行宫”
我们走访了石岐、古镇、沙朗等多处马氏后代,都难以寻到马氏宗祠。而在三乡塘敢还有一家规模较小、特色不明显的马氏宗祠,据说这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座马氏宗祠。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沙涌村有一座较大型的“马氏大宗祠”,建于1878年,在马氏宗族颇有名气。据了解,这一家宗祠的来头可不小。据马彦昭介绍,明朝建立后,朝廷为了纪念抗元功臣马南宝,御准在马南宝故居处建起这一家马氏宗祠,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一门两名宦,五代三乡贤”,磅礴大气,与众不同。
据介绍,由于是皇帝御准而建,这一座马氏宗祠有几处特别:首先被命名为“马氏大宗祠”,而一般宗祠都不敢称为“大宗祠”;其次,宗祠门口有上下两道门,一般情况下都只开下面一道门,等到有大官到来时,便打开上面的门,迎接高官入内。该宗祠呈“三座式”设计,进入宗祠后可以见到,宗祠的房间一座比一座高,最高一级就摆放祖先的神位。此外,马氏大宗祠的屋顶装有龙、珠雕塑,而在古代如果没有皇帝御准,擅自在宗祠上雕龙是要被杀头的。
当然,马氏大宗祠最为吸引人的还是“行宫”,也就是宋帝曾经在马南宝家住过的地方。这是在修建马氏大宗祠后,在“行宫”的原址上仿建起来的,位于马氏宗祠正门入口的左侧,面积大约只有20多平方米。在当地有一个传说,由于这间房是皇帝住过的,房内一直都没有蚊虫。当地很多老人也证实了这一点。“真实的原因是,这间房通风透气、干爽宜人,风水极佳。”
让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一家宗祠已经不复存在。1969年,该宗祠被拆,1970年被改成公社大会堂,目前已经租给一家制衣厂。而我们从沙涌社区了解到,当前该社区正在计划重建马氏大宗祠,而上述特点将有可能被重新仿建。
(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新闻
- 南雄市区第三届姓氏文化旅游节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6-05-6
- 10个孙大圣变成的姓氏,武昌就有人姓“猴”? 2016-01-27
- 结合姓氏巧取妙名 2016-01-22
- 剑祖欧冶子300后人福州恳亲 游览“剑池”和三坊七巷怀先人 2015-11-25
- 日本人的姓氏为什么稀奇古怪? 2015-11-6
- 鸡姓网友为孩子取名求助 网友:鸡蛋鸡毛鸡德肯 2015-10-28
- 74岁儿子与94岁父亲的陪伴:编写何氏族谱十年 2015-10-26
- “打豆豆”现姓氏版 长沙豆姓医生讲述姓氏渊源 2015-10-24
- 豆姓起源 2015-10-24
- 新加坡华裔无意中翻家谱 惊觉自己是苏东坡后人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