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对传统民俗的淡化需要辩证来看

  冬至来临,按照传统民俗,不少人家开始准备过冬至要吃的食物,北方是饺子、馄饨,江南则有糯米饭等等。但是,目前除了与“吃”有关的部分,冬至其他习俗似乎已不为人熟知。不只冬至如此,其他节气受到的待遇也与之相差不大。(12月22日新华网)

  中国传统节日、节气众多,而围绕着这些传统节日、节气的民俗活动自然更多。但是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现代人对于一些传统节日、节气的民俗活动已经知之甚少,比如冬至来临,大家也仅仅是知道北方要在这一天吃饺子、馄饨,南方要在这一天吃糯米饭,至于这个节日是如何来的,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民俗活动式微的节日或节气显然不仅仅只有冬至,即便被称之为“四大传统节日”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近年来也经常被人感叹越来越没有过节的味道,而过节的味道,自然就体现在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当中,民俗活动没有了,节日的味道自然也就淡了。据此,一些民俗文化专家建议重振围绕这些传统节日、节气的民俗活动。

  而在笔者看来,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知道,这些传统节日、节气都是从农耕时代延续、传承而来,和农耕时代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和农耕时代百姓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跨越了农耕时代,迎来了工业文明,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不再具有原来那么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一些围绕传统节日、节气的民俗活动是寄托于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但是其背后所包含、传递的文化基因,对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仍旧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那部分,这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去传承、去弘扬的。比如中秋节之所以被称为“团圆节”,就是希望人间处处都团圆,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这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自然要继承和发扬。再比如春节,则是凝聚亲情、密切感情最佳时机,节日背后的文化寓意、民俗内涵,同样值得珍惜。

  对于那些已经完全和时代脱节的民俗活动,由于没有了存在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站在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可以发掘、恢复和重振,但是站在社会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则不妨以淡然的心态看待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