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专访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丘成桐

  丘成桐,外文名Shing-Tung Yau,国际数学大师,著名华人数学家,原籍广东蕉岭,出生于广东汕头,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等三个世界顶级大奖;是继自己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求学阶段
  丘成桐,汉族客家人。丘镇英之子。
  早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克服种种困难供其上学。在香港培正中学就读时勤奋钻研数学,成绩优异。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课程,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陈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在陈省身指导下,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斯托尼布鲁克的纽约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任教,并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终身教授,时下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
  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美国阶段
  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作者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在伯克利学习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当年他只有28岁。也就是说,从入学伯克利到他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之间相隔还不到10年。在他作报告的那一年,陈景润先生也同时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5]
  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数学是奇妙的,也是生涩的。即使是立志在数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谓这样一颗“晨星”。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对讲台下唯一的学生悉心教诲。这唯一的学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后,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文中巧妙地解决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沃尔夫猜测”。他对这个问题的巧妙解决,使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意识到一个数学新星的出现。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
  1978年,他应邀在芬兰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题为《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这之后,他又解决了“正质量猜测”等一系列数学领域难题。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广泛,涉及微分几何的各个方面,成果累累。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1982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1989年,美国数学会在洛杉矶举行微分几何大会,丘成桐作为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导人出任大会主席。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但这并不会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
  2010,获得沃尔夫数学奖,这是在阿贝尔奖出现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奖项,是数学界的终身成就奖。

培育中国学生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
  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主要成就

数学成就
  丘成桐是公认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变革并极大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影响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众多数学和物理领域。
  解决Calabi猜想, 即一紧Kahler流形的第一陈类≤0时,任一陈类的代表必有一Kahler度量使得其Ricci式等于此陈类代表。这在代数几何中有重要的应用。
  与萧荫堂合作证明单连通Kahler流形若有非正截面曲率时必双全纯等价于复欧氏空间, 并给Frankel猜想一个解析的证明。
  在各种Ricci曲率条件下估计紧黎曼流形上Laplace算子的第一与第二特征值。
  1976年解决关于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卡拉比猜想,其结果被应用在超弦理论中,对统一场论有重要影响。第一陈类为零的紧致凯勒流形称为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弦论中都很重要。作为应用,丘成桐还证明了塞梵利猜想,发现Miyaoka-丘不等式。丘成桐对c1> 0 情形的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猜想了它与代数几何中几何不变量理论意义下的稳定性的关系。这激发了Donaldson 关于数量曲率与稳定性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
  与郑绍远合作证明实与复的Monge-Ampère 方程解的存在性,并证明高维闵科夫斯基问题,拟凸域的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问题。
  丘成桐开创了将极小曲面方法应用于几何与拓扑研究的先河。通过对极小曲面在时空中行为的深刻分析,1978年他与R.舍恩合作解决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
  丘成桐与Karen Uhlenbeck 合作证明了任意紧致凯勒流形上稳定丛的Hermitian-Einstein 度量的存在性,推广了Donaldson 关于射影代数曲面,以及Narasimhan 和Seshadri 关于代数曲线的结果。
  丘成桐与Meeks 合作解决了三维流形极小曲面一个著名的问题,即一条极值约当曲线的极小圆盘的Plateau 问题的Douglas 解,当边界曲线是一个凸边界的子集,那么它在三维空间中是嵌入的。他们接着证明这些嵌入极小曲面在有限群作用下是等变的。他们的工作与Thurston 的工作相结合,可以推出著名的史密斯猜想。
  丘成桐与连文豪、刘克峰合作证明了弦论学家提出的著名的镜对称猜想。这些公式给出了用对应的镜像流形上的Picard-Fuchs 方程表示的一大类卡拉比-丘流形上有理曲线数目的显式表达。
  丘成桐与刘克峰、孙晓峰合作证明曲线模空间上各种几何度量的等价性,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刘孙丘度量。
  1984年与Uhlenbeck合作解决在紧Kahler流形上稳定的全纯向量丛与Yang-Mills-Hermite度量是一一对应的猜想,并得出陈氏的一 个不等式。
  丘成桐正研究的镜流形, 是Calabi-丘流形的一特殊情形, 与理论物理的弦理论有密切关系, 引起数学界的广泛注意。

对中国贡献
  丘成桐教授是第一位荣获菲尔兹奖的华裔人士。他热心于帮助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自1979年以来多次到中国科学院进行高质量的讲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微分几何》,内容主要是他的研究结果。他还直接指导培养中国的数学博士生,至今已有10余人,成绩显著。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虽然丘成桐是在香港长大的,但他出生于中国大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坚信帮助中国推动数学发展是自己的责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后,丘成桐受到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邀请,于1979年访问中国。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数学,丘成桐想尽了各种办法,与他钻研数学问题颇为相似。他培养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建立数学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组织各种层次的会议,发起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并募集大量资金。
  丘成桐建立的第一个数学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第二个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兴数学中心。中心建立与运作的大部分经费都是丘成桐从香港晨兴基金会筹得的。第三个是建立于2002年的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丘成桐是这三大研究机构的主任,经常例行工作视察,作报告,指导学生,组织学术会议与暑期学校等。除了这三个研究中心,丘对于台湾理论科学中心的建立以及台湾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他受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邀请,作为讲席教授访问一年。若干年后,他建议已是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刘炯朗,建立理论科学中心。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他担任理论科学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直到2005年。
  为了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丘成桐发起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会议每三年一届。除了邀请报告外,还邀请几位非华裔数学家作晨兴讲座。每次大会的焦点是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第一届大会于1998年12月12-18日在北京晨兴数学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数学家的反响与支持非常热烈,有400多人与会。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重要数学国际会议。第二届大会于2001年在台湾召开,第三届大会2004年在香港举行,第四届大会2007年在浙江大学举行,第五届大会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从第四届大会开始正式设立面向大学生,硕士与博士生的新世界数学奖。
  为了激发中学生对于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和发现年轻的数学天才,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面向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正式成立,第一届和第二届颁奖仪式已分别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举行。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12月在北京举行。

主要荣誉

院士
  2008年印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意大利Lincei 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7月中国国务院华人事务办公室顾问组的海外专家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
  1990-1992年美国数学理事会成员
  1989年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1989年美国科学院数学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5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1985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员
  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3年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82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1971年美国数学会会员

获奖
  2010年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7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
  1991年德国Humboldt 基金会研究奖
  1985年麦克阿瑟奖
  1984年《科学文摘》评选的美国10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1983年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
  1981年美国科学院Carty 奖
  1981美国数学会韦布伦奖
  1980年John Simon Guggenheim 奖
  1979年美国加州年度杰出科学家
  1975-1976年斯隆研究奖

荣誉博士 
  2010年6月5日台湾成功大学
  2009年5月18日美国Lehigh 大学
  2005年11月15日国立台湾大学
  2004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
  2004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
  2003年5月浙江大学
  2002年澳门大学
  2000年台湾清华大学
  1997年台湾交通大学
  1980年香港中文大学

名誉教授
  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西北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中北大学名誉教授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
  1998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93年华南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杭州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受邀讲座
  2010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系
  2007年杰出系列讲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05年华罗庚数学讲座,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5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加拿大多伦多Fields 数学研究所
  2005年Andrewesky 讲座,德国哥廷根
  2004年9-12月Eilenberg 讲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2004年5月Bloomberg 讲座,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大学
  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
  2003年Andre Aisenstadt Chair 系列讲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数学系
  1999年Hans Rademacher 讲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
  1999年Stefan Bergman 讲座,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
  1998年邵逸夫杰出学者讲座,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Rufus Bowen 讲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
  1988年美国数学会研讨会
  1983年James K.Whittemore 讲座,美国耶鲁大学数学系
  1982年Alexander Ziwet 讲座,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系
  1982年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特邀讲座,瑞士苏黎士
  1981年第33届英国数学研讨会,伦敦数学会
  1979年Milton Brockett Porter 讲座,美国莱斯大学数学系
  197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报告,芬兰赫尔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