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专访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金融学硕士学位;1997-1999年在长证券证券公司工作,任部门主管;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

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工作,现为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现已出版了多

部著作,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各类评论文章。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著作:
  《货币理论与政策》(第3版)译著(合译),格致出版社,2012
  《金融学原理》(第四版),格致出版社,2010年。
  《金融学原理》(第二版),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
  《债券及债券基金精要》译著(合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金融学原理》(独著,第一版),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独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02年的世界》(主译),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
  《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主要参与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3千字。
  “中国体制外资本市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9千字。
  “货币市场:理论与实践”,《中国货币市场》2001年第1、2期,22千字。
  “对中国城镇居民实际名义收入的测算及其意义”,《财贸经济》1999年第6期,10千字。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居民储蓄分析”,《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9千字。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个理论分析”,《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10千字。
  “建立与发展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8千字。
  “论现代国债功能的转换”,《金融研究》1998年第9期,8千字。
  “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金融研究》1998年第3期,9千字。
  “论金融宏观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企业经济》1995年第1期,7千字。
  “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10千字。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性监管下的货币政策效应”,《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中国债券回购市场的制度演进及进一步的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9千字。
  “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
  “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克服信贷与货币偏差”,《中国证券报》2005年11月18日。
  “从物价变动路线看宏观经济走向”,《上海证券报》2005年11月1日。
  “住房抵押贷款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上海证券报》2005年9月4日。
  “高增长、低通胀”,《中国金融》2005年第20期。
  “2005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
  “利率机制改革比升息更重要”,《中国证券报》2005年4月6日。
  “2004年金融运行与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第5期。
  “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的‘过程效应’”,《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7期。
  “美六次加息意在追求货币中性”,《中国证券报》2005年2月22日。
  “中国存贷款利率已具备市场化条件”,《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8日。
  “回购市场正在恢复本来面目”《上海证券报》2004年11月24日,11千字。
  “我们会不会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上海证券报》2004年11月4日,11千字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宏观调控”《银行家》2004年第6期,14千字。
  “金融形势:2003年回顾与2004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5千字。
  “2002年金融形势与2003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5千字。
  “2001年金融形势与2003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3千字。
  “2000年金融形势与2001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5千字。

  主要评论文章:
  “我国为什么需要存款保险”,《南方周末》2005年11月2日。
  “通货紧缩能与经济增长并存吗”,《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8期。
  “汇达成立对金融改革意味着什么”,《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
  “中国的通货紧缩仍然是好的通货紧缩”,《上海证券报》,2005年7月20日。
  “以‘三性’原则实现汇率均衡”,《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7月4日。
  “券商解急之后更需要革新”《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6月27日。
  “市场期待可预期的收益风险约束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6月20日
  “人民币若升值不当会影响金融改革”,《上海证券报》2005年6月17日。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上海证券报》2005年5月13日。
  “中国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上海证券报》2005年5月11日。
  “被房价扭曲的良民性格”,《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15期。
  “救市与自由、公平”,《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13期。
  “银行改革:画皮还是画骨”,《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10期。
  “利率市场化步伐将越来越快”,《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8期。
  “实体热与金融冷的背后”,《中国证券报》2005年4月29日。
  “金融指标显示经济隐忧”,《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22日。
  “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15日。
  “不要迷恋走入末路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8日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临’依据不足”,《资本市场》2005年第3期。
  “升息难抑房价涨势”,《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12日。
  “信用比率控制:楼市软着陆的现实选择”,《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4日。
  “公开市场业务:新年有新看点”,《上海证券报》2005年2月25日。
  “货币政策宜在稳健中放松”,《上海证券报》2005年2月3日。
  “非正规金融不应受到歧视”,《中国证券报》2003年7月3日,5千字。
  “宏观调控,谨防CPI恐高症”《中国证券报》2004年6月19日,4.5千字。
  “对症下药完善票据市场结构”,《中国证券报》2003年6月5日,5千字。
  “中央与地方:承担该承担的责任”,《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5月28日,3.5千字。
  “利率政策引而不发?”,《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5月21日,3千字。
  “升息抑制投资过热不对症”,《中国证券报》2003年5月20日,5千字。
  “货币政策难解结构性之痛”,《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4月17日,2千字。
  “增强央行独立性势在必行”,《中国证券报》2004年4月9日,5千字。
  “‘经济异常’下的宏观调控”,《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4月5日,3千字。
  “‘异常’时期货币政策何去何从”,《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27日,4.5千字。
  “2004年的中国货币政策着力点”,《银行家》2004年第3期,4千字。
  “银行改革,突围时刻”,《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3月7日,8千字
  “循序渐进改革公开市场业务”,《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4日,5千字。
  “结构性调整是重点”,《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2日,4千字。
  “公开市场业务渴望财政与央行的配合”,《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2月22日,3千字。
  “西班牙斗牛与经济选择”,《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2月15日,3千字。
  “‘为’与‘无为’之间的平衡”,《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1月31日,3千字。
  “金融混业,黑夜赶路”,《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1月11日,8千字。
  “2003银监会:一切为了双降”,《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3年12月28日,6千字。
  “美国商业票据大观”,《银行家》2003年第12期,6千字。
  “房地产信贷:宜‘疏’不宜‘堵’”,《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6月24日,4千字。
  “五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评述”,《银行家》2003年第4期,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