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专访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尚福林

  尚福林同志,1951年11月出生,汉族,山东济南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前中国证监会主席,现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党委书记。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履历

  1969年至1973年在部队服役。
  1973年至1978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樱桃园分理处工作。
  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财贸学院学习金融专业。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18年,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最初12年,他主要从事计划资金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
  1982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综合计划司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
  1990年至1993年历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司长。
  1993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金融学家曾康霖教授。
  199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1996年4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并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员。
  1997年7月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2000年2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2002年12月27日,接替周小川出任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2002年11月在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2007年10月21日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
  2011年10月接替刘明康出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获奖情况

  2006年获得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获得者。获奖理由他望闻问切,对多年的制度痼疾明察秋毫。他大开大阖,开出的处方具有外科手术般的精确。股权分置改革使中国证券市场在2006年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2年度全球金融界前100名最具权势人物入围者。排在第14位。尚福林在入围的4个中国人中排名最靠前。身为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负责人之一,他一直警惕地关注着中国的银行在2008年所放出的大量贷款。在去年底,他又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水资源保护、清洁能源、粮食生产和保障房建设筹集资金。

重要文章

  2012年1月16日,尚福林在《财经》杂志撰文——《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提出中国银行业要切实做到“六个准确把握”。
  一是准确把握发展基调。随着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银行业必须审时度势,调整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进稳健经营,实现稳健发展。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计划要稳健。各银行要在和股东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实际的年度经营计划,确保赢利指标和风险指标科学合理,避免给分支机构造成过大压力,真正做到合规经营、稳健发展。
  二是准确把握服务方向。中国银行业要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清形势、抓住实质、把握方向,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加深对银行同实体经济互利共赢辩证关系的认识;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具体而言,要规范收费,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公布具体收费标准,严禁一切违规收费行为;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三农”客户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因素,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网点布局和渠道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快捷度。
  三是准确把握改革重点。银行业的历史性变化得益于改革推动,今后的转型发展更需要改革推动。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就是机制改革: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高效的运营机制。
  四是准确把握风险防线。要以明晰风险管理责任为重点,充分发挥银行自身在构筑风险防线中的主体作用;以完善风险识别机制为重点,促进风险早发现、早暴露;以加强风险缓释措施为重点,提高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
  五是准确把握创新精髓。要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而创新,围绕提高附加值而创新,围绕缓释风险而创新。事实上,金融创新不应只解决当前问题,而应立足长远,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应把防范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在产品设计上强化风险管控,全面评估创新产品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不涉足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在操作流程上强调规范运作,深入排查各个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六是准确把握监管导向。充分认识监管标准的前瞻性,监管要求的激励性,监管政策的引导性。当前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相关国际组织先后研究推出了一些新的监管标准和规定,中国也结合国情制定了相应的监管规则,提出了更具体的指标要求。这些都是对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是健全银行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导向。各银行要根据监管政策,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操作细则,使银行风险管控沿着监管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
  2012年3月16日,尚福林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严守风险监管底线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银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严守风险监管底线,努力促进银行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清醒认识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科学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银行监管工作要做到“稳”,就是要严守风险底线,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稳定。银行监管工作要做到“进”,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自身监管能力建设。只有切实履行好“稳”的职责,不失时机地做好“进”的工作,实现“稳中求进”,才能真正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任务。
  二是严守风险底线,保障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的精神,银监会要继续保持监管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严防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的风险暴露,促进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持续强化信用风险防控,有效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努力防范案件风险及跨市场风险传染。
  三是不断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着力推进银行业改革,切实提升监管有效性。
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银监会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分类指导、有扶有控,促进银行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深化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银监会将继续推动银行业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有效性。银监会将持续健全审慎监管政策框架,扎实推进新监管标准实施,完善监管制度和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监管执行力,提升监管有效性。
2012年9月21日,尚福林在《金融时报》上撰文《银行业改革开放稳健发展》,文章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果断决策和正确领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改革谋发展,理顺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改善金融服务,有效化解风险,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有序推进银行业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符合现代银行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制衡机制逐步完善。
  第二,服务实体经济,不断完善银行体系布局和服务功能。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我国银行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
  第三,提升市场化经营管理水平,有力推动运行机制改革。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积极稳妥开展金融创新,着力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
  第四,有效风险防范,不断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是银行业的生命线。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态不断变化,风险识别和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银监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构建稳健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流程和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质量管理,前瞻性开展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五,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不断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一方面,鼓励中资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走出去”,科学开展海外布局,构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匹配的服务网络;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海外公开上市等方式,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增强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在参与本土竞争的同时,外资银行也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六,提高监管有效性,不断完善监管理念和工具,持续强化外部市场监督。银监会针对主要的银行业风险类别,均建立和实施了相应的风险监管制度及工具、技术,并持续监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十年的耕耘磨砺,我国银行业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放眼未来,银行业将继续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坚守风险底线,深化改革开放,为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和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