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专访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严恺,水利专家、海岸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一直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包括海岸防护、河口整治与海港建设。培养了大批水利科技人才,并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河海大学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从事河流和海岸泥沙问题的研究,在细颗粒泥沙运动机理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新学科打下了基础。

简介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水利和海岸工程的教学和研究,主持解决天津新港的回淤和长江口航道治理的问题,开创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参加解决葛洲坝工程航道建设的复杂技术问题并参加三峡大型水利枢纽的规划论证。撰有论文《黄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潮汐问题》、《中国海岸和河口泥沙问题》。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毕业后,先在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当实习员,接着转到湖北省会工程处任工程员。1952年受命筹建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之后在河海大学任教54年,为中国的水利教育和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历程
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1938-1940年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工程师。1940-1943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教授,并被聘为当时的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在中央大学设置的水利讲座。1943-1948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简任技正,并先后兼任设计组主任、宁夏工程总队总队长、研究室主任等职。1946-1948年兼任河南大学水利系教授、系主任。1948-1952年任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并被聘为上海市公用局工作,他在交通大学设置的港工讲座。1951年被政务院任命为塘沽新港(现在天津新港)建港委员会委员。1952年起历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校长。1956年兼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院)所长。1955年兼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1973年被聘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技术顾问。

长期参加长江三峡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和论证工作,工程开工后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1996年任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专家顾问组组长。

(一)1958年起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本弄清了泥沙来源、细颗粒泥沙远移规律和港口航道回淤过程,为解决天津新港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居于国际先进地位。

(二)长期负责长江口航道整治的科研工作。最近主持提出的长江口南支北槽整治方案,开辟-12.5米深水入海航道,将使5万吨级海轮和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驶入上海港,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创造条件。这项工程的第一期工程已于1998年1月27日正式开工。

(三)多年致力于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对珠江三角洲的治理方针、防洪、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潮排潮灌,联围筑闸等作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整治规划意见,特别是关于“水沙西调,保护广州,保护伶仃洋海域” 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整治工程的实施中逐步得到体现。

(四)担任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组组长,经过8年对我国长18000公里海岸带进行的综合调查,为我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项调查研究成果获得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五)在钱塘江和福建省沿海采用一种新型的斜坡式海塘和海堤,对防御涌潮和台风风浪袭击取得良好效果,并在福建省莆田和浙江省慈溪分别建立风浪与海堤相互作用和保滩促淤实验站,为制订海岸防护国家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主编完成《中国海岸工程》和《海港工程》两部专著,前者被评选为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七)1995年被国际水利学研究协会(iahr)授予荣誉会员称号,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