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浏览寻根问祖话题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标题:王姓的起源的趣事? (您是这个话题的第 1449 位阅读者)
张千
发表话题:7
评论回复:5
最后登录:2017-2-15
发表于:2013年1月13日 14:35:09 | 回复 引用

王姓的起源的趣事?

王姓的起源的趣事?

周继业
发表话题:2
评论回复:4
最后登录:2016-4-23
发表于:2013年1月14日 11:56:54 | 回复 引用
〖王马对笑〗
  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马’(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周继业
发表话题:2
评论回复:4
最后登录:2016-4-23
发表于:2013年1月14日 11:57:04 | 回复 引用
〖“碧纱笼”与“饭后钟”〗
  王播排行第八,人称王八。这个称呼是不好听,和骂人同义。实际上王八成为贬义词是从唐末五代时开始的,五代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也是排行第八,王建年轻的时候以杀牛宰羊为业,兼营偷驴、贩卖私盐,家乡的乡亲们管他叫贼王八,本来是行第称呼的王八就由此慢慢的演变成骂人的词句。王播年少时家居扬州,按照经济状况划分他属于贫困阶层,生计窘迫,没有多少人爱搭理他。虽说是有一个在淮南节度府当将军的本家时常会接济一下,但终归是救急不救贫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日常生活还得要靠王播自己想办法解决。王播当时借住在扬州的惠昭寺,住处有了着落吃饭仍然是个大问题,王播想到了在寺院的饭厅蹭饭。寺院中开饭前要敲钟,僧人们听见钟响就会汇集到饭厅去,这种钟声对王播也是个召唤,每当钟声响起时他就准时赶到饭厅。开始的时候僧人们也不在意多上一个人,既然来的都是客就不妨一起进餐,反正寺院里的饭菜提倡艰苦朴素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过当王播蹭饭成了习惯之后僧人们就有些烦了,他们要采取措施。这一天钟声又敲响了,王播按惯例来到饭厅,眼前的情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僧人们都已经个个饭饱茶足。正当王播发愣的时候,一个僧人笑容满面的对他说,小兄弟,改革了,敝寺从即日起将饭前敲钟改为饭后敲钟,今后你听到钟声后就不用到饭厅来了。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30年后当了宰相的王播重返扬州出任淮南节度使,上任之后他要到惠昭寺去旧地重游。惠昭寺僧人全体总动员,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节度使莅临指导。在寺院里王播又看到自己当年题留下的诗句,这些题诗已经被僧人们拭去尘埃并且用绿色的绢纱罩了起来,显然僧人们把这些当年破落汉的题诗列入寺院的精神财富妥善保管了起来。王播看到这一切颇有感触,他在寺院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到:“上堂未了各东西,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使得碧纱笼。”佛教中把到法堂吃粥叫做上堂,阇黎则是指寺院中的师长,惠照寺当年为了防止王播蹭饭而改变敲钟时间的事情在他心中的印象太深刻了,30年来念念不忘。王播的官做大了,心态也就随之而改变,尤其是长期主管国家的盐铁专营,使得他能够支配大量的钱物,就开始广泛的搜求珍奇异宝送给皇宫中掌权的宦官,以巩固自己的地位。送礼显然也不能忘了皇上,唐朝的时候地方大员讲究给皇帝进贡“羡余”,这个“羡余”冠冕堂皇的解释是正常税赋之外的余额,实际上是广立名目搜刮的,真正受害的还是那些赋税的人。唐文宗大和元年,王播从淮南入京觐见文宗皇帝,一次就献给皇上大小银碗3400个,绫绢20万匹。对于惠昭寺的经历,王播的感受人在是没有钱没有地位时受欺负,这就是“碧纱笼”和“饭后钟”的典故。
张千
发表话题:7
评论回复:5
最后登录:2017-2-15
发表于:2013年1月15日 10:55:20 | 回复 引用
3条回复,当前显示第13条,当前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