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廖氏名人的资料是本人从史书中摘录下来的,希望对你的朋友有些帮助。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人,東漢學者。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
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廖化: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于文藻,並因此揚名。
廖剛:順昌(今屬福建)人,北宋崇甯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穀以上,號稱“萬石廖氏”。
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
廖執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後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余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
廖衡:宋代順昌人,自幼聰穎,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舉,官至轉運判官。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人,因戰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
廖莊: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
廖謹:浙江人,明代名儒,學術淵博,號“廖五經”。
廖惠:四川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
廖燕:曲江(今屬廣東)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雲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其子壽彭“承其家學,亦好寫生。”廖雲錦(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雲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廣為吟詠。
廖壽恒:江蘇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
廖仲愷:廣東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大革命運動。孫中山逝世,他堅持執行三大政策,後被國民黨右派暗殺。
廖承志:廖仲愷之子,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解放及發展中外友好事業作出不朽功績。
廖棠,字子卿,將樂人,生於東晉建武元年 (317 年 ) ,逝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 (420 年 ) 。他品行高潔,才學出眾,以教書為業,是東晉知名的隱士。他的學生大多學業出眾,不少弟子被朝廷錄用,其中不乏高官顯位者。內史王羲之曾遣使邀他出山為官,他堅辭不就。
廖標,字林秀,將樂人,唐武德九年 (626 年 ) 考中進士第一名 ( 當時未設狀元 ) ,官至直閣副相。他才德並重,敢於為民請命,朝野對他刮目相看。
廖董釗,唐荊州大司馬廖輪之子,任先鋒部將。唐貞觀四年( 630 年)隨父入閩征剿泰寧開善九峰山冊寇高海、高澄叛亂後留居泰寧,為泰甯廖氏開基始祖。
廖端,廖董釗之子,唐龍朔二年( 660 年)任金華通判。
廖前,字勝後,將樂人。唐鹹亨三年 (672 年 ) 因其父隆平侯廖明的功勳,廖前被薦為真州判官,後升任南劍州刺史。他在任期間,多次到南劍州所轄的將樂,發動百姓在龍池墾荒造田,修建道路,並建倉貯糧 20 余萬石。他經常巡視鄉間,見到可耕之地,安置農戶,發放稻種。儀鳳三年 (678 年 ) 將樂大旱,災民缺糧,廖前下令開倉救濟災民。垂拱四年 (688 年 ) ,他奏請朝廷恢復將樂縣建制。因廖前功業顯著,朝廷特 ? 他“總督平章加二千石,記牧茲上。”廖前死後,將樂百姓不忘其德,特建“大施禪寺”祭祀他。後任南劍州刺史的王審琴寫詩贊他是“天生奇才”、“功業著國”。
廖居素,南唐將樂人,官至南唐禦史中丞相。他在任期間,憂國憂民,治理政事井井有條。後唐末期,廖居素一再勸南唐後主李煜不能再天天醉迷後宮、歌舞昇平、不理政事,但李煜不聽,依舊紙醉金迷,直到宋兵圍攻都城,仍是如此。廖居素眼見南唐就要國破家亡,悲憤之下,以頭撞殿柱而死。
廖如熏,將樂人,宋太平興國二年 (977 年 ) 獲呂蒙正榜第三名。
廖克謙,泰寧開善楓林人,宋景德元年( 1004 年)任廣州吳邑知事。
廖淳,將樂人,宋天禧三年 (1019 年 ) 獲王整榜第二名。
廖剛( 1069-1143 年),字用中,號高峰,北宋熙寧二年( 1069 年)出生于南劍州交溪鄉(今順昌縣元坑鎮蛟溪村),永安廖姓開基始祖廖覲的祖父。少年時,廖剛跟隨曾任諫議大夫的陳灌、理學家楊時學習,是上承洛學之傳、下開閩學之緒的理學家楊時的高弟。北宋崇寧五年( 1106 )中進士,歷任縣主薄、判官、錄事、教授等職。宣和初,他自漳州司錄升為國子錄,後提升為監察禦史。當時,右仆射蔡京把持朝政,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肆徵收賦稅、勞役,剝削百姓,廖剛反對這種做法,“不畏強權,論奏無所避”(《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表現出剛正不阿的可貴品質。由於,看不慣朝廷的不良風氣,廖剛“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今莆田市)”。(見明正德《順昌邑志·道學》)後,他調任吏部員外郎、起居舍人、給事中等職。紹興七年( 1137 ),廖剛調任禦史中丞。他經常上書陳說時弊,得罪秦檜。秦檜使人彈劾廖剛“薦人不當”。廖剛遭貶職,調任毫州明道宮提舉,後獲准辭職回原籍。宋紹興十二年( 1143 )病逝,享年 74 歲。朝廷贈他為少帥,追封為“順昌開國男”。廖剛博學工文詞,著有《高峰集》、《御覽世彩堂詩集》、《詩經講義》三卷、《大學講義》一卷、《高峰文集》十七卷等。廖剛父子五人共祿享萬石,鄉人稱為“萬石廖氏”,後裔多以“萬石第”、“萬石堂”為宗祠名其後裔分佈在閩、粵、桂和港臺地區、東南亞各國。
廖遲,廖剛之長子,永安廖姓開基始祖廖覲的父親,曾任朝散大夫、均州知州。
廖覲,廖剛之孫,南宋時,由福建順昌交溪遷到永安大源,曾任承議郎、雷州通判、廣東經略使,朝奉大夫。
廖綬,南宋泰寧開善楓林人,南宋開慶元年( 1259 年)任河南淮陽知事。
廖元,宋代將樂人,官至禦史、尚書。
廖琥,宋代將樂人,官至左仆射、尚書。
廖廣進,宋代泰寧開善楓林人,曾任江西德安、湖北隨州知州。
廖彥舉( 1381-1462 年),建寧城關人,生於洪武十四年( 1381 年)。他幼年喪父,從小做工養活母親,母親去世後撫養 9 歲的弟弟。後來,他做生意,經營有方,而成為富戶。生平尚義樂施。明永樂年間( 1403-1424 年),他捐鉅資修造龍星、鎮安二橋;又出資砌四門官道,建預備倉、縣堂。明正統十一年( 1446 年)災荒,他捐出米 500 石賑災。建寧民間至今流傳著他熱心辦地方福利事業的故事。
廖世紹,泰寧大田北斗人,明正德十二年( 1517 年)進士,國子監博士。
廖世魁,泰甯大田八石丘人,明嘉靖十四年( 1535 年)進士,曾任廣東瓊州知縣。
廖長化,明代清流縣人,以國子監授贛州通判。
廖湘柏,明代清流縣人,以國子監授潮州照磨。
廖大成,明代清流縣人,以國子監授太平經歷。
廖懋敬,明代清流人,以國子監授求州經歷。
廖仕淮,明代清流人,以歲貢授南京衛經歷。
廖晨,明代清流人,曾任中城兵馬司。
廖淳,明代清流人,曾任唐縣知縣。
廖世眷,明代清流人,曾任武都有尉。
廖宜,明代永安人,曾任德化縣丞。
廖公賜,明代泰甯龍安人,曾任山西潞州府同知。
廖愈高,明代泰甯大田八石丘人,曾任四川岳池知縣。
廖富,明代泰甯金龍山人,曾任湖州府同知。
廖惟顯,明代泰寧大田北斗人,曾任江西分宜知縣,升九江府同知。
廖銘器,明代泰寧大田北斗人,曾任薊州通判,升山東都有司經歷。
廖昇昂,明代泰寧大田北斗人,嘉靖初授四川成都府超雋經歷。
廖宏烈,明代泰寧大田北斗人,曾任河南衛經歷。
廖騰煃,字占山,號蓮山,將樂人,生於清崇德六年 (1661 年 ) 。康熙八年 (1669 年 ) ,廖騰煃考中舉人,先後任知縣、府尹、監察禦史、太常寺少卿、光祿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戶部侍郎等職。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 ) ,廖騰煃出任徽州休甯知縣。當地人“尚氣好訟”,一有意見就鬥毆相殺,而且居住分散,很不利於治安。對此“有司急於編審”,並限時完成。一些吏胥趁機攤派,中飽私囊,“民困不支”。他到任後,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鬥殺”者,並宣佈對其親友家屬不“連坐”。接著,招撫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放寬“編審”期限,禁止“錮婢”,禁侵墓田,並多方教化,使社會安定,“生者得所,死者以安”。後他升任浙江道監察禦史。這時有一汙吏變通關節,想調入休寧縣。他得知後,立即上疏朝廷,論列是非,使那個汙吏和與之有瓜葛的撫臣都被朝廷罷免。休甯人稱頌廖騰煃,祀名宦祠。廖騰煃曾兩度主持典試,“所取皆孤寒知名之士”,選拔了不少有學識的人才,得到朝野一致好評。他曾任奉天府尹,清朝這個官職歷來由軍人擔任,選用文職官員乃由廖騰煃開始。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康熙皇帝知他“公明可任”,派他往福建查辦陸路提督藍理為官“貪酷”一案。“以閩人治閩獄”,乃清朝所未曾有,以廖騰煃開此先例。回京後,騰煃又以戶部侍郎之職奉命往山東主辦祭告、犒軍,均勤恪盡職。清唐熙五十五年 (1716 年 )8 月,廖告老還鄉,客死浙江衢州清湖,享年 76 歲。他平生好詩,所到之處多有吟誦。今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尚保存有他的詩碑。他著有《浴雲樓稿》、《海陽紀略》、《三大公案》、《壽世鴻篇》、《慎修堂詩集》等傳世。
廖學信,泰甯大田坑邊人,清雍正元年( 1732 年)恩科解元,任陝西藍田縣知縣。
廖智初,永安人,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年)賜進士。
廖學韓,永安長川人,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年)貢生,授惠安縣訓導。
廖朝彬,清流人,清道光二十六( 1846 年)武進士,任廈門右營中軍府守備。
廖桂林,清流人,清咸豐六年( 1856 年)武進士,任御前侍衛、廣東永安營都司。
廖樹森,永安人,清同治六年( 1867 年)舉人,任漳浦縣教諭。
廖泉,清代清流人,曾任唐縣知縣。
廖朝棟,清代清流人,曾任直隸州分州。
廖氏家族的悲歡聚散,繁衍生息,記載著廖氏祖先可歌可泣的創業史。廖氏祖先在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為廖氏子孫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從崎嶇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廖氏祖先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乃至生命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盡了自己的責任。廖氏族人從古至今,人才輩出,文武英賢遍及神州和海外。他們為國家繁榮昌盛,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廖氏族人的精英,是廖氏家族的光榮和驕傲,是廖氏子孫後代學習的楷模!記敍他們的事蹟是為了增強民族自信心、激發一代又一代廖氏子孫繼承祖先的智慧和遺產、繼承祖先的各種美德,不斷開拓進取,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為民族的興旺發達作出更大的貢獻!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說:“廖氏之後,將愈繁愈遠,詩書禮樂,悠然不贊矣。”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說:“自唐至今,蟄蟄浩繁,英髦迭出,宗風遠振,所居各得其所,傳世無窮。且能以詩書為業,忠厚為家,自可搏鵬程於萬里,馳驥足于康莊,非廖氏子孫其誰矣。”廖氏人所到之處,披荊斬棘,勇於獻身,富於進取,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更不乏叱吒風雲和才華橫溢的歷史人物。據江西省甯都廖氏族譜所載:歷史上有尚書七人(昌岐、昌複、昌盛、昌信、琳宣、昌興、昌隆);進士二十三人(蘭芝、光祿、光堯、光廷、光照、廖鑾、廖強、安節、季高、季淵、廖光、廖經、壽翁、祖謙、應剛、友文、應和、志同、廖澄、正古、有衡、天覺、德明);還有舉人三十九名,任太守的二十二人,其他官宦一百八十一人。據史料記載:
叔安 6 世孫廖淵,封西北侯。廖姓人在商王朝前期已置身于貴族的行列了。
叔安 7 世孫廖光曾參與討伐蘭夷的戰爭,並在戰爭中立了功,被仲丁任命為司牧,由此可知,廖氏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在當時的“中央政府”中任要職了。
叔安 30 世孫廖宣,曾多次參與討伐東夷和淮夷的戰爭,並被任命為司馬(管軍政的官職)。從文獻記載可知,廖氏祖先之一的廖宣,在二千八百年前就已經當上周王朝的高級軍政長官了。
叔安 49 世孫廖范(漢代)官江夏太守(相當地區專員)。
叔安 56 世孫廖節、 57 世孫廖嘉父子倆均任漢王朝的太仆(中央政府的官員,皇帝的親信)。
叔安 60 世孫廖扶,是一個精通經史、地理、天文、算學的高級知識份子,是當時聞名全國的教育家。
廖化,三國時為蜀國車騎將軍,封中鄉侯。
叔安 68 世孫廖子璋,司馬炎咸寧二年( 276 )因功封左衛鎮國大將軍。
從憲之子廖五桂任征吳大總管。五桂之子廖欽襲封大總管。
叔安 72 世孫(廖欽之子):廖守信任青州刺史、廖守義任太平州判、廖守崇任汀州刺史、廖守誠任清溪縣令、廖誠達任處州通判、廖誠壁任宣州司馬、廖誠忠任杭州知府、廖誠希任揚州太守。這是廖氏家族的一個顯赫時代。
叔安 73 世孫(誠希之子):廖世昌登進士。廖世清任揚州太守。
叔安 74 世孫(世昌之子):廖彥光任汀州節度使,鎮守福建。
叔安 75 世孫(彥光之子):廖玉玲,二十二歲任興州府尹,後升任湖廣郡太守。
叔安 78 世孫(奇可之子):廖廷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齡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
叔安 79 世孫(延齡之子):廖崇德,唐貞觀中以明經登第,任江西虔化縣令。
叔安 80 世孫(崇德長子)廖蘭芝,唐朝總章戊辰進士。
叔安 81 世孫(蘭芝三子)廖光景,官宣州刺史。
廖爽,唐朝進士,知虔化,後樑仕楚,衡州太守,拜承相,封南陽郡開國侯。
廖匡晏,五代時期登進士,官福建順昌令。
廖融,五代時期官郴州馬平令。未幾,掛冠隱居衡山,愛好詩詞,人稱詩中勁敵,晚年歸順昌。
廖濟,官決勝指揮使。
廖理安,宋代官江西吉安太守,廉明仁恕,吏民感戴,立廟以祀。
廖剛,宋代崇甯進士,曆官監察禦史、吏部員外郎、禦史中承、徽猷閣直學士。
廖榮,宋代官柳城令,公明果斷,伸弱抑強,粵西頌之。
廖舜欽,宋代武舉,任陝西參將。
廖中修,八歲能文,習舉子業,治春秋,聲蜚藝苑。
廖光源,宋代國學生,博覽群書,氣宇超卓。
廖鑒科,性敏好學,通觀史冊,倜儻豁達,有古人風。
廖庸,字淇惠,南宋末年,隨大將孟拱轉戰湘鄂川,為抗金及元重要力量,庸以戰功駐節潭州(今長沙)封護國功臣。
廖林龍,襲指揮職。
廖然點,中神童科氏。